今年暑假开始之前,西交利物浦大学科研与研究生院院长马飞的邮箱里就收到了几十封学生的邮件。这些邮件的内容都是报名参加他今年主持的夏季本科生研究项目(Summer Undergraduate Research Fellowships,以下简称SURF)的。因为人数限制,马飞需要从中筛选出一部分学生,再进行面试,最终确定人选。马飞对此有点苦恼。
更让他难以抉择的是,邮件还有拒绝的可能,而对于那些走进办公室报名的学生来说,他不忍心拒绝。SURF在西交利物浦大学本科生心目中是“内外兼修”的存在,它既能丰富简历,让留学申请得到更多国外高校的青睐,又能让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变得“货真价实”。
SURF成立于2011年,初衷是期望学生利用三个月的暑期做些更有意义的事情。马飞至今还记得,SURF开始第一年,他带领几名大二与大三学生做舌象诊断的项目。
项目是根据照片上舌象的特点,通过软件计算进行中医诊断。三个月的时间,软件不仅被成功研发,而且准确率达到了80%。随着SURF慢慢在学生中建立口碑,参与人数也越来越多,原定每个项目只资助三人,也逐渐变为除三名可领补助的学生外,导师还可以招收志愿者,但后者不仅没有补助,还要自掏腰包。即便如此,SURF依然火爆。
西交利物浦大学建筑系学生龚凌菲就是“拼了老命”才有了第一次参与SURF的机会。
2017年暑假,即将升入大三的龚凌菲看中了陈冰在苏州浒墅关青灯村的养老社区项目。因为毫无经验,她将所有的优势摆在陈冰面前:全英文简历、能吃苦、懂苏州话……不过,幸运入选的她却一直对课题处于懵懂状态。项目时间过半时,在西交利物浦大学老龄化社会研究院举办的“未来老龄友好社会建设”研讨会上,她被要求与学姐一起上台回答专家的提问。在台上,龚凌菲因为紧张“声音都在抖”。
“当听到台下专家不认可我的工作时,我下了台就抱头痛哭。”她回忆道。
2018年,第二次进入陈冰SURF团队的龚凌菲已经成为队伍的主力之一。那一年,陈冰选择在贵州镇远县报京侗寨进行乡村振兴研究。报京侗寨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北部地区最大的侗寨,曾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侗族村寨之一,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但同时也被列为全国贫困乡之一。
因为担心学生“由奢入俭难”,在项目正式开始前,陈冰将组建的团队拉到情况较好的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中关村进行前期驻村体验,同时讨论如何在乡村开展具体工作。
2019年SURF期间,项目团队访谈了贵州夜郎谷谷主宋培伦、贵州民居建筑大师罗德启等一批老一辈匠人。“这些是课堂永远无法带给学生的。”陈冰说。SURF成立之初,学校就鼓励多学科学生共同组建团队。马飞是数学系教师,但他的项目多与图像识别有关,所以除了数学系的学生之外,他在组建团队时还会选择计算机、软件信息甚至英语等专业的学生。
研究型导向教学是西交利物浦大学坚持多年的育人理念。在西交利物浦大学校长席酉民眼中,SURF不过是研究导向型教学的一个侧面,而研究导向型教学则是西交利物浦大学不断尝试教育创新、扭转教育理念、建立教育哲学战略过程中的战术手段。“在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知识的传播与获取变得更容易,因此,大学如果只是承担简单的知识传输功能,恐怕有些过时了。”席酉民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