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杨卫:中国科学何时真正崛起?

作者: 李晓明

来源: 知识分子

发布日期: 2019-09-16

杨卫在采访中讨论了中国基础科研的进步与挑战,强调了高影响力和原创性工作的不足,以及年轻科学家的重要性。他认为解决卡脖子问题需要重视需求导向的基础研究和其迅速转化,并指出诺贝尔奖的获得依赖于自由探索和高水平科研环境。

在中美科技博弈背景下,中国科学应该有何作为?如何看待中国科学本身的发展阶段、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关键是什么?中国科学何时真正崛起?日前,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中科院院士杨卫接受了《知识分子》“科学的担当”专栏访谈。

杨卫表示,中国基础科研的进步可圈可点,多数学科发展迅速,科研论文质量稳步上升,年轻科学家成长迅速,国际合作不断加强,但总体上高影响力、原创性工作仍然较少。中国科研未来的希望在一批有潜力的青年科学家身上。在美国打压的国际背景下,中国需要全面作战,除了基础研究要上去,卡脖子技术也得上去,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重视需求导向的基础研究和基础研究的迅速转化。

杨卫,固体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年轻时当过知青,后获得美国布朗大学工学院博士学位,求学、任教于清华园26年,后出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2006年任浙江大学校长,2013年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2018年重返浙大任交叉力学中心主任,并为本科生讲授通识课《力学导论》。

同时,他仍兼有多项社会职务,包括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北京市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科学顾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候任会长。

中国基础科研的进步有多快?

杨卫提到,近10到15年来,对中国的基础研究状况一直有比较多的批评。总的来讲,发展还是比较迅速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就是绝大多数的学科都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2010年时,中国的学术影响力是世界第十名,2013年就提前实现了目标。现在中国的化学、材料和工程三个学科已经是世界第一名了,还有八九个学科是第二。

第二,质量在稳步上升。根据FWCI指标,中国科研文章的质量在上升。第三个特点是年轻人在成长,年轻人回国的比例明显增多。第四个特点就是国际合作不断加强。

高影响力、里程碑式工作、原创性工作较少

杨卫指出,目前基础科研主要存在高影响力的工作、里程碑式的工作、原创性的工作比较少的问题。比如在人工智能和基因编辑领域,来自中国的工作较少。

在提升中国基础科研质量方面,杨卫认为应支持有才能的年轻人自由探索,解决卡脖子的问题需要需求导向的基础研究和基础研究的迅速转化。

关于诺贝尔奖,杨卫表示,诺贝尔奖是计划不出来的,强调基础研究的自由探索和高水平的科研环境。

中国如何应对卡脖子的问题?

杨卫认为,卡脖子问题与基础研究的新成果紧密相关,强调需求导向的基础研究和基础研究的迅速转化是非常重要的。重要的技术领域应当自己有所发展,同时在全球的分工中不断地沿着产业链往上爬。中国的基础研究崛起进程比制造业晚了十年,预计到2050年实现基础研究强国的梦想。

UUID: b057b936-b80b-4a74-a26e-0a647bc6a77d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知识分子公众号-pdf2txt/2019年/2019-09-16_专访杨卫:中国科学何时真正崛起?科学的担当.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126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