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马(seahorse),一类马头龙身的骨感鱼类,在希腊神话里被描述为海神的坐骑。若果真如此,我想那些海神应该也很小只吧,毕竟海马作为稀有的小型鱼类,最大的种类澳洲大肚海马(Hippocampus abdominalis)和克氏海马(H. kelloggi)也才不过35厘米,而最小的巴氏豆丁海马(H. bargibanti)仅有2厘米。
海马是海龙科海马属40多种小型鱼类的统称,我国海域共有14种海马分布,它们一般生活在沿海泥沙或者岩礁底质,长着海草或海藻的海底,要么就是红树林或者珊瑚礁的底层海域。与一般的鱼类不同,海马可以直立游泳,依靠不发达的背鳍和胸鳍来运动,速度慢,而且活动范围小。
海马日常用尾部将自己缠绕固定在介质上,或者站在沙泥上。由于左右眼可独立活动,它可以用一只眼观察食物,利用延长的管状嘴吸食水中的小型浮游动物和悬浮物质,另一只眼朝四周转动,观察周围安全与否。如果海马远远地看到有捕食者要过来了,就会蜷缩起来躺着装死。
海马个体小,活动范围小,跑路速度慢也就算了,摊上事儿了还不躲起来。这些特征使海马成了海洋中最容易被欺负的对象。捕食者不需要很麻烦很累就可以抓获它,连海胆也敢欺负海马。幸好海马是伪装大师,体色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变得和环境相似,身上还会长出纤维丝等结构,与栖息环境的表面融为一体。海马还能像海草一样随海流飘来飘去,或者藏在海藻、海草丛中,很好地融入环境中,不易被发现。
在自然界,海马的育儿能力是绝无仅有的。雄性海马在腹部与尾部之间,有个类似于哺乳动物子宫功能的育儿袋,可以为受精卵提供庇护所和营养物质,提高孵化率。不过这育儿袋的进化过程至今仍是个未解之谜。
与绝大多数鱼类不同,海马是一夫一妻制的生物,有着独特而复杂的求偶行为和习惯,成年海马在其狭小的活动范围之内寻找到对象后,会通过“跳舞”来建立好感度。并在接下来的1~2周内,每天晨曦微露的黎明或者月明星稀的傍晚,都在“老地方”约会跳舞,有时“舞伴”的尾巴会缠在一起,如华尔兹般优雅浪漫。
当关系升华之后,雄海马会领着雌海马到水层中间进行交配,雌海马会将卵子排到雄海马的育儿袋中进行受精和孵化,在孵化的过程中,雄性还会为受精卵提供营养。至此,两只海马便过上稳定的“夫妻”生活,当其中一只海马遭遇不测时,另一只才会重新寻找新的伴侣。
根据种类的不同,受精卵在育儿袋中要经过9~45天的孵化,才会生出幼海马,雄海马一次可以孵化20~2000只幼体。海马所属的海龙科(Syngnathidae)鱼类,是自然界绝无仅有的一类,由男人“分娩”的物种。海马幼体需要经过2~8周漂浮生活,期间由于饥饿和被捕食,存活下来的个体并不多。
另外,海马在自然环境下的分布都很稀疏,一般情况下,一万平方米的空间内,海马的数量可能只有不到10只。如此低的种群密度,加上活动范围小、运动能力弱和众多捕食者的威胁,成年海马的相遇和配对实属不易。
海马也是不容易呀,活着的时候常被欺负,对象还不好找,现在还要遭受人类的“迫害”。现在海马种群数量正急速减少,一方面,人类的渔业捕捞和改造环境的活动,正在破坏海马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有人认为海马具备极高的药用价值,人们大量捕捉海马,进行非法贸易,导致海马的数量剧减。再加上海马的繁殖力较低,种群恢复速度慢,很多海马的种群已处于濒危状态。
另外,海马是海底生态系统健康状态的指示生物,海马的数量下降,也意味着海底生态系统可能已经处于亚健康状态。早在2004年,《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就将所有海马属的物种列为附录II(Appendix II)的物种,成为国际严格管制的贸易对象。目前所有海马属的种类在我国均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所有野生海马均禁止非法捕捞、杀害或买卖。
根据《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相关规定,除持有允许进出口的证明书外,任何贸易方式或者携带、邮寄海马进出境的行为均属违法,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然鹅,干海马自古就被视为珍贵的滋补药材,在人们的想象中,被赋予补肾、壮阳和治疗孕妇难产等不切实际的“功效”,而受到国人的极力追捧。人们觊觎海马带来的财富,捕捉海马用于制药、泡制药酒和炖汤。其实,吃海马只不过是吃了一些鱼骨头和内脏,还不如吃一整条烤多春鱼呢。身体有症状,应及时就医,切莫相信海马的“神奇药效”,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期。
底拖网作业是一种完全没有选择性的渔业捕捞方式,加上近年来渔船功率的不断增加和底拖网设备的不断改进,拖网所到之处几乎一网打尽,还会破坏海底环境。海马即使有再强大的伪装术,也躲不过啊!
非法贸易雪上加霜。据估计,海马在全球每年的捕捞量约有1.5亿只,而中国的捕捞量被认为有4000~6000多万只,笔者认为实际的捕捞数量还要更多。根据科学家调查估计,中国海马的资源量在过去十年间下降了75%~90%,而且海马的繁殖力低,种群恢复慢。但是,海马在渔业捕捞中仍极为受欢迎,一方面是海马的价格极高,远远高于其他渔获物,湿重海马的第一手价格可以高达每公斤1600元。
有经验的渔民甚至专门找海马主要分布海区进行捕捞作业,求得更多的收入。另一方面,关于海马捕捞和交易的监管不到位。很多渔船卸货的码头,都明目张胆地售卖海马;在一些监管严格的码头,海马等保护物种会被装在黑色的袋子里瞒天过海,拿到其他地方进行交易。甚至我们熟悉的网购平台上,也常见公开售卖海马,而且举报效果甚微!
很多人会打着“养殖海马”的幌子,企图躲过法律的追究。要知道,目前在国内能稳定养殖且有一定产量的海马种类只有一种:北美引进的线纹海马(H. erectus)。这些“养殖海马”往往是以假乱真的非法捕捞海马。由于海马的分类识别比较困难,干制海马的识别难度就更大了,认出它们是不是线纹海马,对普通消费者而言更是近乎不可能的。
由于国内海马的捕捞供不应求,再加上高昂的价格和广阔的国内、华人市场,很多人开始盯上了国外的海马。官方记录显示,我国在2008~2012年每年都从泰国进口600~1400kg不等的干海马,此外,全球各地走私海马到中国的非法生意,也一直在偷偷进行着。今年在国内已查获了4起海马走私案,其中一起特大走私案中,青岛海关查获了秘鲁走私进关的干海马1.28吨,数量达到49万多尾!
这对全球海马种群的延续和恢复都是个坏消息。
我国传统上认为一些海中生物具有“食补疗效”,对一些海洋生物的种群,造成了相当大的威胁。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这种影响将波及全球范围。设立严格完善的法律制度和监管制度是相当有必要的,思想的转变同样重要,哪一天我们真的能可持续地利用海洋资源,海洋生物也就安心了。可是,像海马这样的物种,真能等到那个时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