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月初夏至9月凉秋,当你漫步乡间小路,或是穿行于山林小径时,往往能看见一些开着黄花的植物。它们一眼望去有点像十字花科的植物,都有着四瓣黄色的花瓣和羽状分裂、青中带蓝的叶子。但近距离观察,十字花科植物的特征之一,是雄蕊有六根,四根长,两根短,而这种小黄花有几十根丝状的雄蕊。如果把它的植株折断,伤口处还会流出黄色的汁液。那么,这种植物多半就是罂粟科的白屈菜(Chelidonium majus)。
白屈菜无论花、叶子还是果实,都很像十字花科的植物。它的属名来自早期拉丁语chelidonia或chelidonium,这两个词又来自古希腊语χελιδών,意思是燕子,它有个英文俗称就叫swallowwort(燕子草)。根据古代欧洲传说,这种花开放的时候,正是燕子从南方归来的时节;当燕子迁徙至南方过冬时,它也就慢慢凋谢了。
时令之花与迁徙动物的配合,往往给人一种“生生不息,繁荣昌盛”的感觉,有点类似古诗里的“听鸟闻归雁,看花识早梅”。
白屈菜的种加词majus,意为“更大的”,它的通用英文名称也叫greater celandine(大白屈菜)。既然有更大的,那有没有更小的呢?还真有,lesser celandine(小白屈菜)是一种叫做榕毛茛(Ficaria verna)的植物,与白屈菜的分布相近,植株低矮,但花的颜值更高。它属于毛茛科,与白屈菜所在的罂粟科相距很远。在欧洲文学中,“大白”和“小白”往往混淆使用。
虽然白屈菜与十字花科植物很像,但是如果近距离细看,还是肯定能区分的。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常见的植物中,最容易与白屈菜混淆的植物,是它的罂粟科近亲秃疮花(Dicranostigma leptopodum)。这两种植物叶、花、果几乎一模一样,唯花序形态有点区别。
对于普通人来说,最靠谱的分辨方法是看种子形态,秃疮花的种子没有油质体;或是看叶子分布形态,白屈菜植株从上到下都有叶子,而秃疮花叶子多长在植株下部,上部叶子很少。
物种日历介绍过一种与白屈菜名称相近的植物,叫做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它与白屈菜的名称,最早都见于明朱橚著的《救荒本草》。但其命名来历均不详,或许同源也未可知。古代植物书籍所录名称,一般都是地方土名,可能带有方言口音。
白屈菜不但花形和叶形很像十字花科植物,它的果实也很像十字花科的长角果。
它的种子很有特点,黑亮的种子侧面有一块白色的油脂状物体,这个部位被称为种阜,或者叫“油质体(elaiosome)”,这代表白屈菜是一种蚁播植物(myrmecochory)。蚁播植物,顾名思义就是靠蚂蚁来传播种子。这类植物的种子具有各种形状的外部附属物,也就是“油质体”,油质体通常富含好吃又有营养的脂肪和氨基酸,对蚂蚁具有强烈吸引力,形状也比较适合蚂蚁搬运。
觅食的工蚁会把种子搬进蚁巢,把油质体切下来喂养幼虫,然后把作为废弃物的种子本体丢出巢穴,或是丢在单独的垃圾间里。这样,种子就会有机会分散到有利的萌发位置,也可以避免其他动物的取食。这种传播行为是一种互利共生行为,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白屈菜名字带个“菜”字,首次记载白屈菜的书籍恰好还是《救荒本草》,可能会让人猜想,它是不是能吃的?奉劝你千万别冒险。
《救荒本草》是一本在饥荒时用于救急的“野外生存手册”,主要目的是记载那些可以勉强吃下,保证暂时活命的植物。一种植物只要短时间内吃不死人,就可能被《救荒本草》收录,因此书中也不乏毒物。而且《救荒本草》所记载的白屈菜食用方法也比其他植物繁琐,需要把叶子和土一起煮熟,然后再和土一起放在水里泡一个晚上,再换水洗干净,才可以食用。
身为罂粟科植物,白屈菜富含多种有毒的生物碱,以异喹啉生物碱(isoquinoline alkaloids)为主,包括白屈菜碱(chelidonine)、前鸦片碱(protopine)、白屈菜红碱(chelerythrine)等。因为味道苦辣,有的地方叫白屈菜“山黄连”,有的地方甚至称它“断肠草”。和剧毒植物钩吻(Gelsemium elegans)同享一个外号。
生物碱使白屈菜的汁液具有皮肤和粘膜刺激性,是历史悠久的皮肤病治疗药物,其使用时间可追溯到古罗马。在欧洲和北美,白屈菜也被称为tetterwort(皮疹草)或wartwort(疣草)。民间治疗皮肤病的草药,多半靠的是“苦肉计”:植物自身腐蚀性够强,先把患病皮肤烧坏,再自然长好。如果没感染也没复发,那就是好了。
在《巴黎圣母院》中,流浪诗人格兰瓜尔误入“乞丐王国”,看到了形形色色满身疮痍的底层人民,有一个大腿有病的乞丐,用白屈菜汁和牛血擦洗他的“上帝赐与之腿”。
“乞丐王国”中有真正的病人,也有乔装打扮博取同情心的骗子。现实中,把白屈菜看作灵药的人里,也有招摇撞骗的高手。上世纪70年代,有个乌克兰化学家Vasyl Novytskyi发明了一种白屈菜提取物质,命名为乌克兰(Ukrain)。
在Novytskyi的宣传下,这种药物被他说成一种“万灵药”,能够治疗癌症和病毒感染(包括艾滋病和肝炎)。但现有的科学证据都不支持,白屈菜提取物在临床试验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这种“万灵药”甚至还会导致药物性肝衰和过敏反应,Novytskyi更因为商业欺诈被逮捕。
总之,白屈菜不是菜,也不是神药,只是一种模仿十字花科的脸,却有着老毒物内心的低调小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