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大学教授培育出绝育蚊子# 这一话题引起众议。为了和蚊子以及各种小飞虫斗智斗勇,广大网友想出了无数妙招,甚至请出了下面这位可爱的“多肉”宝宝,希望它能给蚊子带来厄运(但最后并没有)。这种“吃肉”的多肉就是今天的主角——捕虫堇。
捕虫堇,是狸藻科Lentibulariaceae、捕虫堇属Pinguicula的食虫植物统称,目前大约有80来个成员,分布较为广泛:美国东南低地沼泽,墨西哥高原,阿尔卑斯山,格陵兰岛……除大洋洲和南极洲外,其他大洲都有它们的身影。
我国也有捕虫堇,16年就有新闻报导,在世界自然遗产——重庆金佛山上发现“吃人植物”,其实是产于我国的两种捕虫堇之一:高山捕虫堇Pinguicula alpina。它分布在西南山区,偶见于人迹罕至的阴湿岩壁;另一种是北捕虫堇P. villosa,在我国,仅分布在东北高海拔林区。
目前作为商品流通最为广泛的两种捕虫堇,都是园艺杂交品种,分别是赛提捕虫堇Pinguicula 'Sethos'和威悉捕虫堇Pinguicula 'Weser'。这两个品种的亲本皆为:爱兰捕虫堇(也叫爱勒氏捕虫堇)P. ehlersiae和墨兰捕虫堇P. moranensis,两者的叶片区别不大,仅仅在花的纹理略微有不同。
捕虫堇的属名Pinguicula,来源于拉丁语“pinguis”,意为“脂肪”或“油脂”,因为它们的叶上覆盖着“油腻”的腺毛,它们的英文名butterwort(黄油草)也是这么来的。爱丝捕虫堇的种加词esseriana,则是为了纪念德国植物学家Esser。
捕虫堇可分为异形叶和同形叶两个类群。前者具有两种形态和功能截然不同的叶子,即夏型叶和冬型叶,包括爱丝捕虫堇在内的绝大多数捕虫堇,都属于这个类型。异形叶捕虫堇,在春夏为宽大的倒三角形叶片,上面有大量腺毛,主要功能为捕虫;到了秋冬季节,捕虫叶会慢慢枯萎,取代而之的是细小而紧凑的倒卵形叶片,其上有纤毛,我们称之为“冬芽”。
和猪笼草、茅膏菜一样,这些植物自小营养不良——它们生活在石灰岩壁,泥炭沼泽,甚至附生在枯木上,这些都是贫瘠的犄角旮旯,为了最大限度获取氮素,它们进化出了吃虫的本领来适应环境。(再强调一遍,养捕虫堇灭蚊没有用!雌蚊是吸血的,花蜜吸引不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