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空间优化为抓手保障生态安全

作者: 傅伯杰, 刘焱序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日期: 2019-09-09

文章讨论了通过空间优化来保障生态安全的重要性,强调了深化国土空间系统认知和优化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必要性,提出了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的协同关系,以及生态安全保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中央财经委员会近期召开了第五次会议,研究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问题、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强调,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空间治理,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为了在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需要在科学层面深化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为一体的国土空间系统性认知,提出具有前瞻性、综合性、可行性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优化途径,为国家生态安全保障提供空间优化方案。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指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受或少受破坏和威胁的状态。生态安全的目标是在保持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发展的基础上保障人类福祉。

深化国土空间系统认知,将有助于从科学层面全面理解生态安全的形成机制,深刻认识整体性、区域性、动态性等生态安全的根本特性;优化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将有助于从实践层面全面深化生态安全保障体系,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思想。

把握生态安全的整体性,需要强化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科学认知,不能孤立地讨论生态安全,而应关注其与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的权衡协同关系,共同服务于国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因此,亟须更深入地理解区域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的整体问题,识别现阶段不同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生态承载底线、人口增长上限,为区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布局规模提供依据。

把握生态安全的区域性,需要深刻理解国土空间的地域分异规律和适宜性特征。一方面需要认识到区域内部的生态治理要因地制宜,另一方面需要建立国家和区域尺度的生态安全空间格局,保障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生态脆弱区等重要生态保护地的生态安全,以保障其他区域的粮食安全和经济安全。

把握生态安全的动态性,需要认识到气候变化和城市化正在对国土空间产生着深刻影响,不同气候情景和社会经济发展情景对未来生态系统的影响差异很大。因此,需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区域生态安全保障,进行更加严谨的情景模拟和分析,强调生态安全保障的长期性、稳定性,为国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决策提供科学支撑。优化区域生态安全格局,需要探索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的协同路径。

生态安全格局是通过国土空间优化布局、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一项理念。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优化的难点并不在于单纯的潜在生态空间识别,而是如何协调生态空间和生产、生活空间的关系。

在有限的国土空间内,一方面需要使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从面积控制转向质量提升,保障生态红线内部自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另一方面需要提升非自然保护地范围内的土地多功能性,使一定单元内的国土空间更好地同步发挥生产、生活、生态多种功能,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多种目标的协同实现提供保障。优化区域生态安全格局,需要明确区域自身发展和跨区域协同发展的关系。

大尺度的生态安全格局优化方案,可能给生态脆弱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阻力。因此,一方面需要更加科学、定量地确定区域生态保护的外部空间受益区、受益对象和受益程度,另一方面需要更加合理地评估区域生态保护的实际成本、机会成本和实施绩效。以生态功能和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流动的视角,精准定位生态补偿政策实施中的补偿主体、补偿方式、补偿标准,从而切实提升受偿区域生态保护的积极性。

优化区域生态安全格局,需要树立久久为功的信念,认识到生态安全保障的长期性。从生态安全格局的规划制定、空间落实到区域生态系统整体恢复,往往比粮食生产和居民生活水平提升需要更漫长的时间。尤其是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的未来效益有明显的不确定性。

因此,需要制定更加长远的生态效益评价规则,不能仅关注治理面积、治理投资等简单指标,而需要从生态安全格局的稳定性、持续性等角度出发,使生态系统能够适应未来较长时期的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情景。

UUID: 5728f572-1578-4dd2-b023-e3bb7f0bdb51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中国科学报公众号-pdf2txt/2019-2020/中国科学报_2019-09-09_​以空间优化为抓手保障生态安全.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38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