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日历已经写过了不少花海植物,春季有郁金香,夏季有柳叶马鞭草和虞美人。时下凉秋已至,乃是各种观赏草和菊花的季节。前者有网红粉黛乱子草,而在菊科植物中,秋英就是秋季花海的代表。我身边熟悉的人中,没有一个人知道“秋英”是什么;但如果说波斯菊,十个人里大概有一个人听过,但是没啥印象;如果说格桑花,那大家就会异口同声说“我知道我知道,格桑花那么有名,谁不知道?
”“格桑花”这个俗称比秋英这个正式中文名的知名度更高,可能跟十几年前的藏族文化热有关。当时的文艺青年们进藏后,看见各处都盛开着秋英,令人想起传说中的“格桑梅朵”(幸福之花)。因此秋英的形象就以“格桑花”的名义传播开来,代表青藏高原的纯净无暇与自由不羁。后来青藏铁路全线铺通,长辈们也可以轻松进藏游了,格桑花的形象又再度流传于中老年朋友圈,代表感恩、祝福等等。
其实就连藏族人也不知道格桑花具体指什么植物。在青藏高原范围内,常见的好看的花朵都可以冠以此名。不管是外来植物还是原生植物,对于藏族人来说,只不过是一种情感寄托。说到原生植物,不管是秋英,还是格桑花,这两个名称都会被人误认为,它也是中国原产的植物。格桑花不必说,甚至还是拉萨的市花;而秋英这个词,则容易使人联想到屈原《离骚》里的一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中国味十足,原产植物实锤了。
不过实际上,美洲才是菊科植物的发源地。秋英也不例外,它的老家在墨西哥和美国西南部,分布于海拔1600~2800米的高原地区。秋英传入中国后,可能是因为西南高原地区的气候比较类似它的原产地,所以在云南、四川、西藏等地区均有大面积归化,在内地大部分地区也广泛栽培用以观赏。
在城市开发中,许多新建的场所,如道路绿化区、工厂、住宅绿化区、街心公园等地,有大面积裸露的土地,一般要花3~5年大型绿化植物才能形成观赏规格。这时候就急需一批能够快速生长的草花来撑门面,秋英就是比较好的选择。秋英花形整齐,颜色多变可爱,既有白色的素净淡雅,也有深紫色的妖艳,而且容易种植,生长迅速。秋英是一二年生植物,夏季播种,很快就会发芽,两三个月后就会开花。
植株高度一般在1.5米左右,很适合营造那种把人埋进去的花海景观。羽状的叶片类似蕨叶,在微风中摆动,有一种毛茸茸的感觉。秋英可以靠种子自播繁殖,无需管理也可以年年开花。它还可以吸引大量的传粉昆虫。不过,有许多动植物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天然场所,也会大面积使用秋英来造景,这就有些不妥了。在这些地区,保护意义要大于观赏意义,大面积使用外来植物,会造成生态风险。
秋英属有30多种植物,其中也有一些植物和秋英一样,被用作观赏植物。其中最常见的是黄秋英,英文叫sulfur cosmos,国内也翻译为硫华菊,花朵颜色从黄色到橙色不等。它比较容易和国内另一种广泛栽培的菊科植物大花金鸡菊混淆,除了叶形明显不同外,黄秋英中央的管状花比较细长耸立,大花金鸡菊的管状花比较矮平。
另有一种国内少见的秋英属观赏植物,叫做巧克力秋英,它在原产地墨西哥也属于比较稀少的植物,为多年生块茎植物,花色深红几近黑色,而且有巧克力香味,具有很高的园艺观赏价值。回到秋英的俗称上来,前面说拉萨市的市花是“格桑花”,但这格桑花未必是秋英,有学者认为是翠菊,也有人认为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绿绒蒿等。秋英的另外一个俗称大波斯菊,知名度不如格桑花广泛,但也比秋英用得多些。
有的科普博主在遇到询问时,既不想用格桑花这种小清新名字,又不想用秋英这个知名度低的正式名称,干脆折衷一下,就用大波斯菊算了。在中文中,波斯菊这个名称最早来源于日本,但指的不是秋英,而是同样来自墨西哥的两色金鸡菊,这种植物于明治初期传入日本后,日本人以莫名其妙的脑回路,给它起名为波斯菊。
秋英也在同期传入日本,日本人一看,这个花比“波斯菊”大,就叫大波斯菊吧……或者,这种花在秋天开放,而又艳丽如樱花,要不,就叫秋桜吧。这两种植物传入中国后,“大波斯菊”被广泛种植,名称也传了下来,《中国植物志》还沿用了秋樱的名称。“波斯菊”则默默无闻,沦为归化野草。直到几年前,被大炒特炒的保健饮品“天山雪菊”横空出世,其实就是随处可见的两色金鸡菊。
同样是来自美洲的两兄弟,由同样的途径来到中国,最后都要跟高原、雪山扯上点关系,也是缘分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