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眼蓝”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很多人可能并不熟悉,甚至还会觉得:咦,这会是哪种神仙小花吗?而如果把最后一个字换一下,变成“凤眼莲”——似乎就耳熟很多了;而若是我们再说出第三个名字——“水葫芦”,或者说“水浮莲”——这下大伙就都反应过来了,“嗐,就是它啊,我家旁边的池塘里全都是!”
确实,南方人对水葫芦的印象不可谓不深。哪里有水,哪里就有它们的存在,池塘被铺成了草原,湛蓝的水面被刷成惨绿的蚊虫培养基地。如果要票选最令人厌烦的植物,水葫芦肯定能top3出道。那么,水葫芦的真实面目,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水葫芦在《中国植物志》中的正式名称是凤眼蓝Eichhornia crassipes,属于雨久花科凤眼蓝属。雨久花科的物种在中国并不常见。雨久花这样一个颇具诗意的名字出自康熙年间《秘传花镜》。雨久花(Monochoria korsakowii)作为“科长”,花如其名非常喜湿,通常长在水边,能开出美貌的小蓝花,是中国南北都有的植物。
而凤眼蓝就不一样了,它原产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虽然说和“科长”雨久花同样被归为水生植物,但生活方式却大相径庭。“水生植物”的概念比较广泛,实际上可以细分成很多类型:雨久花属于湿生植物,生长在水边的湿地或者浅水中,根是全部扎在土里的;而凤眼蓝属于漂浮植物,整个植株都浮在水面上,密密麻麻的须根就泡在水中荡漾。此外,水生植物还有挺水植物(如荷花)、浮叶植物(如睡莲)、沉水植物(如金鱼藻)等类型。
凤眼蓝拥有水上漂的轻功,完全归功于它叶柄的奇特构造——叶柄的中间膨大成了球状,剖开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泡状结构,里面充满了空气,就像是泡沫塑料。凤眼蓝的叶子很密集,一根根轻盈的叶柄就这样稳稳地让植株在水面上肆意逐流。
每年8月之后(也就是现在这个时候)凤眼蓝进入花期,这时被它们占领的水面就会出现零星的紫色,有时还能形成整片紫色的花海,蔚为壮观。每朵花有6片花瓣,最上面的一片有一个蓝色的“眼睛”,里面还有一个黄色“眼球”,这也正是“凤眼”之名的出处。
由于凤眼蓝在华南过于声名狼藉,大家对它的花也已经欣赏不来。上中学时,我和同学一起选购风信子,紫色的品种遭到一致的嫌弃,原因简单粗暴:它长得太像水葫芦了!凤眼蓝的花组成直立的穗状花序,乍一看的确很有风信子的感觉——没错,它的英文名就叫“water hyacinth”(水中风信子),看来中外人民的直觉也是差不多的嘛。
凤眼蓝造成的危害则是显而易见的。它们实打实地侵占所有水面,阻碍水体的流动,让河道无法通航,使得水下的生物因没有阳光和氧气窒息而死,原本清澈的池塘湖面散发臭气,滋生蚊虫,生态平衡也因此被彻底打破。
那么,凤眼蓝有没有好的一面呢?如果能在这种繁殖能力极强的植物身上,发掘出什么用途,岂不美哉?当年把凤眼蓝引进中国的人可能也是这么想的……最早人们认为凤眼蓝可以当作猪饲料,毕竟那个年代国内农业还不发达,没有太多粮食可以喂猪。可惜实际上猪也不是很喜欢这玩意儿,不仅饲料转化率低,也容易导致猪感染寄生虫病。这么看来,凤眼蓝成了实打实“猪都不吃的湿垃圾”。
水葫芦密密麻麻的根系漂在水中,仿佛一张天然的过滤网,还会吸收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因此有人试图用水葫芦来净化水质。但是水葫芦并没有降解重金属的能力,只能将其累积在体内。植株死亡腐烂后,重金属又再次回归,掉落到水中的残根烂叶还会增加水中的碳含量。万一没控制好,让它们随着水流扩散了出去,那就如同放虎归山了,所以指望水葫芦来净水也不太现实。
因此,话题最终还是只能落到“治理”这个点上。凤眼蓝的问题是世界性的,很多国家为了整治它想尽各种办法。美国众议院甚至还提出过一个“河马提案”——从非洲引进河马来吃掉凤眼蓝,同时得到养殖的河马肉用来解决肉类危机。最后可能是因为大多数美国人还是接受不了吃河马肉,提案没能通过。有些国家试着采用生物治理,引入一些象甲去取食凤眼蓝,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中国目前治理凤眼蓝主要还是以打捞为主。相信很多南方的小伙伴都见过打捞船一网一网打捞凤眼蓝的场景。凤眼蓝“脚不踏实地”,捞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尽管要耗费相当的人力,但也比放之任之要好。捞上岸的凤眼蓝如同风中残烛,很快就会失水干死,理论上还可以用来发酵堆肥,不过因为成本高昂,多数时候也只能作罢。
限制水域也是控制它们扩散的方法,凤眼蓝再怎么分身有术,也只能在水面上横行,它们不会上天也不会潜水,用围网或者漂浮物把它们圈住,它们就只能“窝里横”了。此外凤眼蓝无法在渗透压高的海水里生存,在下大雨时放开水闸,入海口附近的凤眼蓝会被冲入大海,然后慢慢变成腌菜。
经过这些年的治理,凤眼蓝的数量开始慢慢减少,许多“草原”又渐渐恢复成了清澈的水面,我们的环境保护与治理始终还是在往好的方向前进。也希望以后我们在引进、栽培外来物种时,能够更谨慎一些。近些年我们在一些植物园看到了同属的天蓝凤眼莲(Eichhornia azurea),小巧玲珑的花非常惹人怜爱,我们能否控制好它,避免它走上水葫芦的“老路”呢?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