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西奈山伊坎医学院Ephraim Kenigsberg等人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鉴定出克罗恩病中存在一个病理性细胞单元与抗TNF治疗的耐药性相关。该项研究8月29日在线发表于《细胞》。针对回肠克罗恩病(iCD)的细胞因子阻碍治疗仅使一部分临床患者受益。研究人员将单细胞技术应用于iCD病变,以解决细胞异质性是否有助于治疗。
研究人员发现部分患者在炎症组织中存在一种独特的细胞单元,包括炎症性单核吞噬细胞、活化T细胞和基质细胞,研究人员将其命名为GIMATS单元。引人注目的是,GIMATS单元也存在于4个独立研究团队的部分iCD患者中,并且与抗TNF疗法的无效相关。这些结果强调了当前诊断方式的局限性,以及单细胞测序在鉴定治疗反应中新的生物标志物和定制治疗方案方面的潜力。
瑞士Friedrich Miescher研究所Pico Caroni团队发现小鼠精神分裂症模型中改善神经网络与认知失调的新治疗策略。8月29日,《细胞》在线发表了这一研究成果。研究人员证明成年精神分裂症的遗传模型小鼠表现出小白蛋白(PV)神经元低招募,相关的慢性PV神经元可塑性以及网络和认知的缺陷。
所有这些缺陷都可以通过PV神经元的化学激活或D2R拮抗剂治疗永久性地挽救,特别是针对青春期敏感时间窗口期的腹侧海马(vH)或内侧—前额叶皮质中的缺陷。PV神经元改变最初局限于海马区的CA1/下托部位,在那里它们对青春期后期的治疗有反应。因此,在青春期后期的敏感时间窗口期,通过增强vH-mPFC PV网络功能的治疗可以预防精神分裂症模型小鼠的疾病进展,这为预防精神分裂症爆发提供了治疗策略。
据介绍,尽管疾病敏感过程发生得更早,但精神分裂症在青年期被诊断出来,这表明它可能涉及易感个体中晚期大脑发育时的病理转变。PV中间神经元改变已被发现,但它们在该疾病中的作用尚不清楚。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Jason W. Chin课题组提出,程序化的染色体分裂和融合使精确的大规模基因组重排和装配成为可能。相关论文8月30日发表于《科学》。
该研究组展示了大肠杆菌基因组的程序性裂变成不同的合成染色体并将这些合成染色体进行程序化融合,以产生具有特定使用价值的倒位和易位基因组。研究人员进一步将基因组裂变,染色体移植和染色体融合相结合,将来自不同菌株的基因组部分组装成单个基因组。他们用精确核苷酸的基因组来编写无缺陷的新基因组,这是来自不同祖细胞的基因组统一合成过程中的关键步骤。
这项工作提供了一套精确、快速、大规模(兆碱基)的基因组工程操作,用于合成多样化的合成基因组。据悉,合成基因组的设计和合成为理解和设计生物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方法。然而,它往往受到缺乏精确的基因操作方法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