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70个瞬间(十七)

作者: 本刊记者

来源: 百科知识

发布日期: 2019-08-26

本文回顾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多个重要瞬间,包括首条高铁、首次太空行走、特高压输电线路的建成,展示了我国在科技、经济、国防等多个领域的巨大成就。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由此开辟。70年前的那个“今天”,积贫积弱、百废待兴;70年后的这个“今天”,国富民强、百业俱兴。共和国艰辛探索,矢志不渝,攻坚克难,谱写了壮丽史诗,创造了人间奇迹。回望70年,一个个历史瞬间让人心潮澎湃,一个个高光时刻足以彪炳史册。

为此,本刊记者集体采写“70年,70个瞬间”,作为共和国70年华诞的献礼。

2008年8月1日12时35分,随着C2275次列车从北京南站缓缓驶出,我国首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正式通车运营。该工程连接北京和天津两大直辖市,线路全长120千米,设计时速350千米。工程建成后,京津两地间火车全程直达运行仅需30分钟。以世界铁路最高速度运营的京津城际铁路,不仅成为我国的一张新名片,也为我国开启了崭新的高铁时代,我国一举成为世界上第四个系统掌握时速300千米高铁技术的国家。

1978年10月22日,时任国家副总理的邓小平同志率领代表团访问日本,并乘坐了日本新干线列车“闪光81号”前往京都访问。当记者问他乘新干线的感受时,邓小平同志一语双关地回答:“就是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我们现在正适合坐这个车。”彼时,国内旅客列车的最高时速只有七八十千米。人们看到电视中时速210千米的新干线跑起来的情景,深感震撼,并且想知道:“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坐上那么快的火车?

”其实,在1990年,当时的铁道部就开展了建设高速铁路的可行性研究。但有关研究进行得异常艰难,十几年间做做停停,多次反复。在世界范围内,高速铁路已经成为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助推器,而我国当时的铁路装备水平仅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的水平,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2004年,各种讨论的声音随着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简称《规划》)的颁布戛然而止。

《规划》中,建设北京至上海高速铁路的目标赫然在列;但建设一条长达1300千米的高速铁路,对于毫无高铁建设经验的中国来讲,难度可想而知。于是,作为“京沪高铁”综合试验段——“京津城际铁路”的建设提上了议事日程。当然,修建京津城际铁路,也不仅是为了给京沪高铁积累经验,京津间日益频繁的人员往来,也迫切需要建设一条铁路高速客运专线。在设计这条铁路时,铁道部提出了时速350千米的要求。

在全世界已经运营的高铁中,还没有这么快的。

2008年9月27日16时41分,我国航天员翟志刚打开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轨道舱舱门,首度实施空间出舱活动,茫茫太空第一次留下中国人的足迹。从这一刻起,中国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神舟七号,是中国第三个载人航天器,于北京时间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4秒由长征2F火箭发射升空。神舟七号上载有3名宇航员:翟志刚(指令长)、刘伯明和景海鹏。

神舟七号飞船全长9.19米,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构成。飞船进入轨道运行,环绕地球超过5圈之后,在刘伯明与景海鹏的帮助下,翟志刚打开舱门,开始出舱活动。2008年9月27日16时41分,历史记录了这个难忘的时刻:翟志刚首先探出头,并向舱外默认的闭路镜头挥手,之后全身走出舱外。刘伯明也把头探出机舱外,交给翟志刚一面小型的五星红旗。翟志刚接过五星红旗,向镜头挥动片刻。

随后翟志刚取回舱外装载的固体润滑试验的试验样品。中国人第一次太空行走共进行了19分35秒。飞船于北京时间2008年9月28日17时37分成功着陆于中国内蒙古四子王旗。

2009年1月6日,我国第一条起于山西长治、经河南南阳、止于湖北荆门的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示范工程投入运行。当合闸的指令下达后,强大的电能沿着千里银线跨越太行与伏牛两座大山、穿越黄河和汉江两条大河,闪电般地到达湖北华中电网。

这一刻标志着我国在远距离、大容量、低损耗特高压输电核心技术和设备国产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这一世界首条运行电压最高、输电能力最大的特高压输电线路,打通了我国华北向华中送电的通道,实现了“煤从空中走”和能源资源的跨区域化配置。

特高压输电是远距离、大容量输送电能的最佳方式,被誉为“电力高速公路”。特高压是指交流1000千伏及以上和直流±800千伏及以上的电压等级。

特高压输电是在超高压输电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通常,电网输电主要以交流500千伏超高压输电线路为主。这种超高压输电不仅输电量小,更重要的是无法实现远距离输送。

特别是对于我国来说,在能源资源丰富的北部、西北部和西南部建燃煤电站、水电站、太阳能电站和风电站,然后将强大的电力送到能源需求集中的东、中部,由于能源基地与负荷中心的距离长达1000~3000千米,超高压输电是难以实现的,而特高压输电就成为最优选择。

特高压输电技术在世界上发展很快,主要是因为它比超高压输电具有以下明显优势:一是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输送功率接近600万千瓦,约为500千伏超高压输电线路的四五倍;二是±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能力可达1000万千瓦,是±50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的3倍多;三是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在输送功率与超高压相同的情况下,可将最远送电距离延长3倍,而其损耗只有超高压交流输电的25%~40%;四是在输送同样功率的情况下,建设特高压输电线路比建设超高压输电路可节约60%的土地资源。

我国研发特高压技术起步较早。1986年,我国开始立项研究交流特高压输电技术。到1994年,在武汉高压研究所建成了我国第一条百万伏级特高压输电研究线段。2006年,我国第一条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示范工程开工兴建,全长654千米。通过这条特高压输电线路的输送,化石能源严重匮乏的湖北接收了大量来自煤炭资源丰富的山西的电量,极大缓解了湖北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

据统计,在2009年12月至2010年1月湖北用电极为紧张时期,首条特高压输电线路向湖北输送电量达9.85亿千瓦时,相当一个大型火电站发电能力;2010年全年,向湖北输送了70多亿千瓦时的电量,相当于输送350万吨煤。2011年,我国又对首条特高压输电工程进行扩建。

我国在特高压输电工程上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和创新成果:第一,在世界上率先建立了包括系统集成、工程设计、施工安装、设备制造、调试试验和运行维护等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的全套技术标准和试验规范,并制定了世界首个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标准体系。其中多项研究成果和技术标准被国际大电网会议组织(CIGRE)和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等国际权威组织采纳,而且我国特高压交流电压被确定为国际标准电压。

第一,自主创新建成目前世界上运行电压最高、输电距离最远、技术水平最先进的交流输电工程,而且运行稳定可靠。第二,在特高压交流输电大型电力设备的抗地震技术、大电网运行控制技术等方面取得新突破,率先在世界上掌握了特高压大容量输电系统集成技术。第三,自主研制成功双柱特高压变压器等代表世界最高水平的特高压交流输电新设备,指标优异,性能稳定。

在首条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开建不久,我国第一条云南至广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开工建设,并很快投入运行。至此,我国已全面掌握特高压交流和直流输电核心技术和整套设备的制造能力,并在大电网控制保护、智能电网、清洁能源接入电网等领域取得了世界级的创新成果。目前,美国、日本、意大利等世界工业强国在特高压交流输电的研发和实验方面都没有取得成功,我国已成为一枝独秀。

早在2014年,我国就有两条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和4条特高压直流线路在运行,而且还有3个特高压直流输电项目在建。

我国国家电网已完成在“十二五”(2011~2015年)期间建设的连接大型能源基地与主要负荷中心的“三纵三横”特高压输电网规划,即建设纵横各三条的特高压交流输电骨干网架和14项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构成大规模“西电东送”“北电南送”的能源配置格局,使特高压交直流输电协调发展,输电线路总长度达到4万千米,基本建成以特高压输电网为骨干的网架以及具有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特征的坚强智能电网。

2018年8月,淮南—南京—上海1000千伏特高压输电工程穿越长江综合管廊隧道正式贯通。这一关键工程是全球首次将大直径盾构隧道应用于电力管廊工程,也是长江上首条集电力、通信、有线电视等市政管线的综合管廊,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廊”,并创造电力工程建设和隧道盾构施工史上的多项世界第一。其中,由于采用金属导电杆输电并将其封闭于接地的金属外壳中,通过压力气体绝缘,使整条隧道无一水渗漏点。

这是现代世界电力建设史上的独创。

2019年5月,从青海省海南州至河南省驻马店的我国首条清洁能源特高压输电线路进行基础试点浇筑。它也是世界上第一条专为清洁能源外送而建设的特高压输电工程。这项作为全国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重点工程,将对优化国家能源结构,提升西部经济增长,促进大气污染防治和助力脱贫攻坚等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UUID: cc34530c-fb84-45de-8cdc-301277c45efe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百科知识公众号-pdf2txt/2019年/2019-08-26_70年,70个瞬间(十七)首条高铁、首次太空行走、特高压输电线路.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106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