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7年8月17日,美国纽约市的哈德逊河两岸人头攒动,原来,这一天是富尔顿发明并建造的“克莱蒙特”号轮船的试航日。这艘船长45米、宽4米,是一个庞然大物。然而,由于富尔顿过去经历过多次试航失败,人们并不看好此次航行,甚至有人把它嘲笑为“富尔顿的蠢物”。随着蒸汽机启动,船桨在机器带动下开始划水,“克莱蒙特”号缓缓离开了码头。
这时,船上的乘客和岸上的人群都欢呼起来,在船上亲自操控机器的富尔顿也十分欣喜。最终,“克莱蒙特”号从纽约沿哈德逊河航行240千米,用时32小时到达奥尔伯尼,而普通的帆船航行这段航程需要四天四夜。这证明了蒸汽轮船可以进入商业领域,为世界运输业带来了新的契机。1877年8月18日,天文学家阿萨夫·霍尔在位于美国华盛顿的美国海军天文台发现了距离火星最近的一颗卫星——火卫一。
火卫一是一个形状不规则的小天体,看起来有点像土豆。火卫一也被称为“福波斯”,这个名字源于希腊神话,是战神阿瑞斯之子的名字。在火星的两颗自然卫星中,它距离火星较近,且体积较大,平均半径为11.1千米,是另一颗卫星火卫二的7.24倍。从火星表面看,火卫一从西边升起,在约4小时15分钟内划过天空,在东边的地平线消失。
由于轨道周期短及潮汐力的作用,火卫一的轨道半径会逐渐变小,最终它将撞到火星表面,或者破碎形成火星环。科学家认为,火卫一或许会成为用于了解火星的、非常重要的“空间站”。为纪念火卫一的发现者霍尔,月球表面和火卫一南极附近各有一座环形山被命名为“霍尔”。1871年8月30日,欧内斯特·卢瑟福在新西兰出生。他父母家中共有12个孩子,父亲从事枕木生产工作,母亲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
1895年,年仅24岁的卢瑟福获得奖学金,进入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做博士研究,接受著名物理学家约瑟夫·汤姆逊的指导。卢瑟福主要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他首先提出放射性半衰期的概念,证实放射性涉及从一个元素到另一个元素的嬗变。他最先成功地在氮与α粒子的核反应里将原子分裂,并发现了质子。卢瑟福还将放射性物质按照贯穿能力分类为α射线与β射线,并且证实前者就是氦离子。
1908年,卢瑟福因为“对元素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卢瑟福还带领团队,成功地证实原子的中心有个原子核,创建了卢瑟福模型,彻底推翻了汤姆逊对原子模型的假说——梅子布丁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