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永动机”的千年恩怨(二):存在“额外”的能量吗?

作者: 鲁超

来源: 科学大院

发布日期: 2019-08-23

本文探讨了人类对能量守恒定律的认识过程,以及历史上一些试图利用“额外”能量现象的发明,如康格里夫爵士的毛细现象装置和克鲁克斯的光能辐射计,最终都未能违背能量守恒定律。

波义尔不光折腾永动机,还是热力学的开创者之一,他利用格里克发明的真空泵研究出了波义尔定律。在这个背景下,蒸汽机应运而生,在瓦特大幅提升了蒸汽机效率之后,工业革命正式来袭。科学技术促进生产的发展,反过来工业效率的提升又极大地加深人们对科学原理的认知。一大批科学家投身热力学,在他们的研究过程中,人类接触到了宇宙终极奥义。

能量始终守恒。1842年,德国物理学家迈耶提出:在恒压过程中,用来产生膨胀的热量与功之间普遍可互换。1850年,克劳修斯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一个更加明确的说法:在所有热机做功的情况下,所消耗的热量与所做的功成正比;反过来,等量的功产生等量的热。这就是热力学第一定律,也就是能量守恒定律。

任何一个封闭体系的能量都是一定的,只是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比如你抬起一个乒乓球,然后放手让它落下,球的势能转化为动能,速度越来越快,直到弹到地上,动能转化成空气振动的机械能,这就是乒乒乓乓的声音,除此之外,还将地面和自己也加热了那么一点点。

尽管人们在自然界探寻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发现了看似“额外”的能量,并想办法去利用它们。但最终仍然是失败了,因为能量守恒定律无处不在。当然先人的工作仍然很有意义,因为他们扩大了我们的认知范围。

1827年,英国发明家康格里夫爵士观察到毛细现象,水在特别细的管子里竟然会自动上升,这能量是从哪里来的呢?他就此脑洞大开,设计出一套装置,用滑轮带动一个斜面,从顶部到底部,贴附了一整圈的海绵,康格里夫相信,由于海绵的毛细作用,他的装置会持续运作。

靠一块海绵就可以产生无尽的动力,这种设计当然是异想天开了。那么,康格里夫爵士的错误在哪里呢?原来,毛细现象绝非上帝的施舍,或者宇宙系统的bug。水进入毛细管中,水和玻璃的界面增加,玻璃和空气界面减小,前后的表面张力不同,释放了一部分表面能,转化成管中水的势能。所以,水在毛细管中的上升,提升的势能实际上来自表面能的变化。

与之类似的还有克鲁克斯的光能辐射计,在一个局部真空管里放置一组金属叶片,所有叶片一侧是抛光或白色的,另一侧是黑色的。当用光照射时,叶片竟然会自发转动,因此,这个装置也被称为“太阳风车”。

现在我们有了更好的方法,可以直接将光能转化成电能,那就是光伏。再比如居里夫人提取出镭元素后,一到夜间,她的板屋就成了一个精灵的世界,玻璃、纸张、甚至衣服都在闪闪发光。那是镭一刻不停地释放着光、热以及那不可见的、含有巨大能量的射线。一时间,无数科学家开始质疑居里夫人的发现,因为这一发现与牢不可摧的能量守恒定律似乎相悖。

现在我们知道,镭的强大能量来自原子核反应的质量亏损,“居里夫人们”对于放射性现象的研究,带领我们进入了原子能的时代,我们终于制造出了原子弹、氢弹等核子武器,并享受着核能带来的便利。

UUID: 3b524312-9d26-4275-854c-3fb14ca59494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科学大院公众号-pdf2txt/2019年/2019-08-23_人类与“永动机”的千年恩怨(二):存在“额外”的能量吗?.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4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