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为大家介绍一道元代古菜——《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的油肉酿茄。这道菜名字极好,信息量大:主料肉和茄子,做法用油炸、煎为主,形式是“酿”,也就是填馅儿的方法。四个字,基本可以当菜谱用了。汉语真是门好语。我们复原的油肉酿茄图片来自:《祖宗的食谱》2019年周历。一说茄子,最著名的菜肴就是《红楼梦》里的“茄鲞”。鲞字念“xiǎng”,是江浙一带的常用词,多指鱼类的干制品,比如“带鱼鲞”、“黄鱼鲞”。
也代指腌腊食品,茄鲞就取后者意思。茄鲞在《红楼梦》中描写得极为复杂:“才下来的茄子把皮签了,只要净肉,切成碎丁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丁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然而有趣的是,在早期的《红楼梦》抄本“戚序本”中,茄鲞的制作方法大相径庭。
这两种做法一干一湿,似乎第二种更符合“鲞”的意义。俞平伯先生在文章里也怀疑,如果是第一种做法的话,湿的茄子放在瓷罐里封着,即使有油浸没着,也很容易腐败,似乎不合理。而且它的做法也太过繁复,形式大于内容,茄子似乎只是辅料,哪里敌得过新笋蘑菇豆干果子?第二种更贴近生活,也更得厨艺道理。当然,小说言家,本就虚构,倒没有对错一说。那第一种茄鲞的灵感从哪来的呢?
通读古代菜谱,最为相似的就是今天说到的这道“油肉酿茄”了——尤其是馅儿中有松子、炒后放回空茄两点,和通行版《红楼梦》的茄鲞极为相合。也许作者就是读到这篇古菜谱或者吃了类似菜肴,又发挥想象,开枝散叶,才有了这版极其复杂的茄鲞。我们在家做菜,不必追求形式,更何况茄鲞不合理的地方颇多。倒是这个低配版的油肉酿茄,不失为好做好看又好吃的家常菜肴。但是,要想完全复原古菜,并不容易。
“油肉酿茄”菜谱的第一句“白茄十个去蒂”,就先给我们来了个下马威。茄子不是紫的吗?哪里去找白茄呢?这就要从茄子的栽培驯化史说起。常见的茄子图片来自:123rf.com.cn。我们两年前的文章中说过,茄子是非常古老的全球性蔬菜,原产在印度、泰国一带的亚洲热带地区,在千年以前就已经培育、扩散到亚非各地,13世纪又传入欧洲,算跑得很快了。
所以,茄子在各种自然条件下经过了各自不同的长期演化和培育,外形之五花八门,在蔬菜当中堪称一绝。虽然我们生活里见到的茄子九成都是紫色的,但白色品种并不是没有。今天我国还有不少白茄的名种,比如东光白茄、阳泉白茄等等。这些白茄子是不是《居家必用事类全集》这本元朝菜谱里说的白茄呢?应该还不是。道理很简单,这道菜用茄子作为盛器,茄子肉和羊肉、松仁炒过还得放回空茄子里,显然,长茄子并不符合要求。
而今天我们见到的国内白茄,几乎都是长茄子。我国自两汉三国时期开始有茄子的记录,然而早期的茄子都是又小又紫的品种。像《齐民要术》中记载的“大小如弹丸”,南北朝诗歌里出现的“紫茄白苋以为珍”,都足以为证。说明那时的茄子还是比较原始的,来源也比较单一。最早的白茄子记录来自《酉阳杂俎》:“有新罗种者,色稍白,形如鸡卵,西明寺僧造玄(一曰玄造)院中有其种”。
说明唐代的时候,我国又出现了另外一种“进口茄子”,颜色是“稍白”的,大小跟鸡蛋差不多。到了宋朝,随着不断的培养、进口和杂交,茄子出现了很多品种,颜色有青、白、紫多种,大小长短也有差异。黄庭坚的诗里就记录了一种全白的茄子:“君家水茄白银色,殊胜埧里紫彭亨”。这种茄子不仅好看,而且比一般的紫茄子好吃。元朝的王祯在书中写到:“……又一种白者,谓之‘渤海茄’。
又一种白花、青色、稍扁、一种白而扁者,皆谓之番茄……”,我们看到了白的、扁的茄子,当时叫“番茄”。我们这道古菜使用的茄子很可能就是这类。茄子变甜变大,是清朝时候的事。在此之前,茄子在各种书籍的文字和图片中都是小个头,圆的桃子大小,长的也不过像个鸡蛋,并不很长。清代《植物名实图考》中第一次出现了现在茄子的形象,长的很长,圆的个头也不小。
良种的出现,让元朝的小圆白茄子没了市场,所以我们今天恐怕是不可能原样复制元朝的古菜了。其实现在东南亚的茄子还有很多很小很圆的白色品种,不过个头也都太小,酿馅儿实在是太费劲了。喜欢做茄子的人都知道,茄子最好的伙伴是油,还有肉。烧茄子之前要把茄子炸一下,两个茄子就能吸走一大锅的油。虽然听着不健康,但是这样的茄子才香。其实茄子也不想这么吸油,没办法,这也算它的一种原罪了。
茄科的果实都属于浆果,像西红柿就比较明显,茄子辣椒感觉并不怎么“浆”。实际上,它们的结构是类似的。茄子的果肉细胞也非常能涵养水分,新鲜茄子的水分能够达到总重的93%左右,不过水分在细胞里面,并不像西红柿那样张扬。茄子果肉的薄壁细胞有着海绵状的结构,细胞间隙还会形成毛细管,相当能吸水。在油炸的时候,水分被榨干,这些“海绵”自然就开始吸油。
其实这也是茄子的“美德”,本身没什么味道,但胜在近朱者赤,跟什么一起烧就会吸走什么味儿。用油烧过的茄子脂香四溢,加上口感软糯,吃着很像肉。当然,如果和肉一起烧就更好了。如果想吃素的也没关系,茄子还有一样“最佳伴侣”,就是蒜。蒜的香味能充分弥补茄子的寡淡,即使不用油煎,简单一拌,也非常解馋。所以不管是烧茄子、鱼炖茄子、茄泥、拌茄子,蒜总是不离左右。如果您做茄子总不满意,下次不妨多放点油和蒜。
这个规律,元朝人就已经掌握了。
今天的古菜就是重油重蒜,快来一起学做吧~居家必用事类全集油肉酿茄原料:圆茄2只,羊肉100克,松子仁20克,黄酱10克,姜5克,葱5克,醋15ml,盐3克步骤:1. 茄子一只去顶,然后剜去穰备用,另一只茄削皮后,切成丁备用2. 将茄子盏与茄子丁上锅蒸熟后,取出晾凉3. 锅中倒油,烧热后将茄盏下锅炸至变色、边缘紧缩,捞出备用4. 羊肉切丁,葱姜切丝备用,蒜切细末加入10ml醋中备用5. 羊肉与松子仁、葱丝、黄酱、盐拌匀,静置10分钟再加入5ml醋和葱丝6. 锅中加少许油后,将拌好的下锅炒熟7. 蒸好的茄丁捣成茄泥后加入炒好的料中,拌匀8. 将所有的食材装入炸好的茄盏中,配以蒜末醋,即成。
《博物》微信公众号开通“号内搜索”服务啦!只要进入“博物”公众号首页,点击左下方菜单栏中的“精彩内容”,再选择第一项“号内搜索”,即可进入搜索页面。输入你想要查看的关键词,所有相关往期内容都能看到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