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金丝雀,我第一时间想起的却是金翅雀(Chloris sinica),金翅雀是一种我国常见的鸟类,鸣声也比较好听。小时候,老家的院子里也曾有过金翅雀筑巢繁殖,所以我一直以为书里提到的金丝雀就是常见的金翅雀,心想“这个金翅雀外表平平无奇,咋就成了名贵的笼养鸟呢?”,这个误解直到我上大学后开始观鸟才消除。
实际上笼养的金丝雀(Serinus canaria domestica)源自野生的金丝雀(Serinus canaria),分布在大西洋上的亚速尔群岛、马德拉岛和加那利群岛,这点在其英文名Atlantic Canary(大西洋金丝雀)或Island Canary(岛金丝雀)中也有所体现。
金丝雀是一种雀形目鸟类,个头不大,全长约13cm。野生金丝雀长相算不上醒目,和常见的纯黄色笼养品种相差甚远,雄性个体身上以黄色、黄绿色和褐色为主,头部和胸腹部多黄色和黄绿色,翅膀和尾羽上多褐色,杂有黄色,雌性个体比雄性个体颜色要暗淡一些。
这种生活在岛屿上的鸟类是怎么成为著名笼养鸟的呢?
一切还得从大航海时代说起,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欧洲人开启了海上探索的新时代,哥伦布横跨大西洋发现了美洲大陆,麦哲伦则完成了环球航行,而加纳利群岛恰好位于他们的航线上。金丝雀最早便是由西班牙水手带回欧洲的,约在17世纪便实现了人工繁殖。在当时,金丝雀是非常名贵的鸟类,一般只有欧洲皇室和贵族才能玩得起。一些修道士也参与了金丝雀的人工繁育工作,他们故意制造短缺,而且只卖雄鸟,从而奇货可居,高价卖出。
后来,金丝雀的繁育壁垒被打破,普通人也能得到雌鸟,人工繁育得以普及,从而使其价格大大下降,成为了在欧洲广受欢迎且非常普及的笼养鸟。
时至今日,家养的金丝雀已经被培育出多个品种,且有着不同的观赏目的。按照观赏目的,可以将现代的观赏金丝雀归为三大类:一类主要以欣赏颜色为目的;一类主要以欣赏外形为目的;还有一类则主要以欣赏鸣唱为目的。
现代的金丝雀品种,除了黄色羽毛,还有红色羽毛。
但是,野生的金丝雀身上并没有红色,体内也没有能让羽毛呈红色的基因。这些表达出红色羽毛的基因到底从哪里来的呢?事情要从20世纪初说起,德国的两位鸟类学者Hans Duncker和Karl Reich尝试着通过种间杂交的方式来培育红色型的金丝雀。他们选用了南美洲的黑头红金翅雀(Spinus cucullatus)和纯黄色型的金丝雀杂交,并将杂交后代再和金丝雀杂交。
但是,他们只得到了橘色的“杂种”金丝雀。后来美国的育种家发现,黑头红金翅雀需要摄入含有胡萝卜素的食物才能变红。生物的外表不仅会受基因的影响,环境因素也很重要。于是,给“杂种”金丝雀的食物添加胡萝卜素之后,人们终于得到了红色金丝雀。
金丝雀不仅有脸和才华,还曾立下大功,救过很多人的命。过去,在矿井里,它们担当着保障工人安全的责任。
在煤矿开采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有毒气体,其中有甲烷、一氧化碳等,这些气体大多无色无味,过量吸入后可能致命。19世纪末,人们发现金丝雀对这些有毒气体非常敏感,吸入很小的剂量便会晕倒或者致死。因此,人们把金丝雀带进矿井充当“哨兵”,金丝雀状态不好时,工人就会撤离,从而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
因此,英文中产生了“煤矿中的金丝雀”(canary in a coal mine)这个词组,表示有警示作用的东西,或者危险的征兆。
直到20世纪80年代,金丝雀的角色才被现代化的空气检测设备所替代。但是,金丝雀的作用不光是预警,它也是采煤工人的好伙伴。出现危险情况时,矿工们撤离时也会把金丝雀救上来,还发明了一些救助设备,将吸入了有害气体的金丝雀放到密闭富含氧气的空间内,拯救这位小“哨兵”的生命。吸雀rua雀,听金丝雀唱歌,可以给枯燥乏味的工作带来一些慰藉,这就是机械所不能比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