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动态

作者: 小柯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日期: 2019-08-19

近期研究揭示了海马尖波波纹在视觉情景记忆中的作用,发现了一种新的感知痛觉的细胞类型,并探讨了隐性卒中与认知功能下降之间的关系。

海马尖波波纹参与视觉情景回忆调控。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Rafael Malach课题组的近期研究认为海马尖波波纹(SWR)与人类的视觉情景记忆有关。相关论文发表在8月16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海马尖波波纹构成大脑中最同步的激活事件之一,并在离线记忆巩固中发挥关键作用。然而,其在清醒、有意识的行为中的认知内容和功能仍然不清楚。

研究人员在人类中使用颅内记录直接测试了这个问题,让他们对以前观看过的照片进行情节自由地回忆。研究结果显示,在回忆事件发生前1至2秒,海马纹波率出现内容选择性增加。在回忆过程中,高阶视觉区域显示出与回忆内容相关激活模式的明显SWR耦合重现。最后,编码期间的SWR速率能够预测后续自由回忆的表现。这些结果揭示海马SWR在触发自发回忆和在自由情景记忆检索期间协调皮层代表区恢复中的作用。

科学家发现感知痛觉的新细胞类型。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Patrik Ernfors研究小组宣布他们发现了特异性皮肤施万细胞能够引起痛觉感知。8月16日,《科学》发表了这一成果。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专门的皮肤神经胶质细胞类型,在皮肤的表皮下边界形成网状网络,可传达有害的热和机械敏感性。研究人员发现其与感觉神经元的直接兴奋性功能连接,并证明这一先前未知的器官在感知伤害性刺激中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

因此,这些与无髓鞘的伤害性神经紧密相关的神经胶质细胞本质上是机械敏感的并且将伤害性信息传递给神经。研究探讨隐性卒中与认知功能下降之间关系。由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等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对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卒中进行了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相关论文于8月15日在线发表于《柳叶刀》。

这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在9个国家的12个学术中心进行,参与者年龄均在65岁及以上,住院后择期行非心脏手术,术后进行脑MRI检查。由两名独立的神经放射学专家对MRI急性脑梗死进行评估,他们对患者的临床数据并不知情。研究组采用多变量回归探讨了隐性卒中与认知功能下降之间的关系,认知下降定义为随访一年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较术前下降2分及以上。患者、医护人员和评审人员均对MRI结果不知情。

2014年3月24日至2017年7月21日,1114例参与者中有78例发生围手术期隐性卒中。随访一年后,69例围手术期隐性卒中患者中有29例(42%)发生认知功能下降;932例无围手术期隐性卒中患者中有274例(29%)发生认知功能下降。隐性卒中增加了围手术期谵妄、显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风险。

围手术期隐性卒中与非心脏手术一年后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正相关,对于65岁及以上非心脏手术的患者,每14例中就有1例发生围手术期隐性卒中。而围手术期隐性卒中的防治策略仍有待研究。

UUID: c1fec567-d52e-4798-ad18-14f37492b8c8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中国科学报公众号-pdf2txt/2019-2020/中国科学报_2019-08-19_“小柯”秀.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34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