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去海洋馆时,有没有在养着水母的水族箱前驻足过?看下面这张动图,你看到的水母,是这一款吗?
这种圆盘中点缀着“四叶草”,随着灯光的颜色变化而呈现出不同色彩的梦幻水母,就是海月水母(Aurelia aurita)。顾名思义,海月水母就是海中的“月亮”,因其通体洁白透明,泳姿优雅婀娜,在蓝色海洋中若隐若现的身影,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深蓝夜空中悬挂着那轮皎洁明月,由此得名“海月”。
水母是非常古老的生物。人类发现的水母化石显示,距今5亿多年前,它们就已经出现在地球上了。绝大多数水母柔软无骨,但要注意的是,它们并不属于软体动物。我们熟知的乌贼、章鱼、牡蛎、蜗牛是软体动物;而水母和珊瑚属于刺胞动物,过去称作腔肠动物。
中国古代对于水母的记载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汉代袁康在介绍春秋时吴越人的《越绝书》中写到:“水母目虾,南人好食之”,这里的水母应该是我们如今也经常食用的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在上餐桌之前,海蜇需要经过多道处理工序脱毒脱水,与之相比,海月水母个头太小,含水量又高,不方便处理,所以海月水母的食用价值较低,一般不拿来吃。
海月水母和海蜇同属刺胞动物门钵水母纲,但海蜇属于根口水母目,海月水母属于旗口水母目。一般认为根口水母目结构更为复杂,演化上较旗口水母目更为高等。
海月水母是一种常见的水母,成体直径多数在15~30厘米之间,广泛分布于北纬70°到南纬40°之间的浅海海域中,适宜在低盐(3%)温暖(9℃~20°C)的海水环境中生存。在中国,每年7、8月份它们会大量出现在大连及山东的青岛、烟台、威海等沿海海域中。
海月水母通体透明,身体的98%都是水分,在日语里也被叫做“水水母”。它的身体结构较为简单,呈双辐射对称,主要由伞状体和口腕两部分组成。伞状体的边缘细密地分布着中空的触手,中央有4个马蹄形胃腔,这是区别于其他水母的显著标志。成熟个体的胃腔底部还围着一圈颜色较深的生殖腺。
借助伞状体的扩张和收缩,海月水母能够获得反作用力而向前推进。这样的规律性的运动使它的姿态看起来非常优雅,好似在海中翩然起舞。
海月水母的生活史非常有意思,会同时经历有性繁殖的水母体和无性繁殖的螅状体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世代。我们一般见到的大都是海月水母的水母体,水母体雌雄异体,雄性个体排出精子,经雌性个体的口腔进入体内与卵子结合。雌性个体排出受精卵,在其口腕边缘发育成浮浪幼虫。
作为观赏性的动物,海月水母一直很受大众欢迎。它大小适宜,在灯光的照射下色彩缤纷绚丽,规律的泳姿婀娜又高雅。欣赏海月水母具有节拍感的群游,是一件非常治愈的事。
海月水母不仅是海洋馆里的常驻嘉宾,也是宠物市场上的水中明星。它形态可爱,对盐度和温度的耐受范围比较广,繁殖力强,饵料丰年虫又易获得,直接就能从花鸟市场购入水母专用水箱以及全套饲养用品,适宜作为家庭宠物来培养小朋友的耐心和观察力。
虽然海月水母颜值高,长得人畜无害,但野外环境中的它们,并非如外表那般温柔。海月水母的口腕上有刺细胞,蛰到猎物时会释放成分较为复杂的海蜇毒素,其中主要成分是一些蛋白和肽类。它的毒性非常弱,对大部分人而言,被海月水母蛰到,影响微乎其微,但对少数皮肤敏感的人,却可能会引起皮疹等过敏症状。
虽然对人类造不成啥影响,但它们对同类可没这么友好了。海月水母在海中以浮游动物为食,会捕食其它小型水母。在文初有提到,相较于海蜇,海月水母在演化上更为低等,但演化关系中的高低不代表生存竞争中的优劣。两者的幼体阶段,海月水母在种间竞争中占据绝对优势;在两者共存的自然海域内,若饵料缺乏,海蜇幼体会被海月水母幼体捕食殆尽。
近年来,全球海域内频频发生海月水母的爆发事件,而同为水母的海蜇却极少有爆发性大丰收,原因正是在此。所以海蜇养殖业中都会严防海月水母的入侵。
原本在自然环境下,海月水母的天敌众多,翻车鱼、棱皮龟,甚至海鸟都会捕食它们。然而,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整个海洋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发展工业却没有做好环保,将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一起排入海中,造成近海的富营养化。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它们抢夺水中的氧气,使鱼类死亡,而海月水母以浮游动物为食,耐缺氧性远远强于鱼类,加上人类的过度捕捞,最终导致海月水母天敌与竞食者的大量减少。
海月水母有着极强的繁殖能力与环境适应能力。研究发现,当海域内的食物充足时,水母体会加速成长;而食物一旦短缺,水母体的体积会发生可逆性收缩,同时生殖腺萎缩以抵御饥饿。
除了进食浮游动物,海月水母也会直接捕食幼鱼,间接与鱼苗争夺食物资源,严重影响沿海经济性鱼类的产量。海月水母是近海浮游动物的主要掠食者之一,而浮游动物大多以浮游藻类为生。浮游动物的数量下降使得浮游藻类的数量不受控制,加剧了水体的富营养化。
沿海一带的人工建筑缓冲了底层环境中水流的冲刷作用,为海月水母的幼体提供了合适的栖息地。入夏之后幼体成长为成体,体积数倍甚至上百倍增加。爆发的巨大种群数量会阻塞沿岸基础设施,如火力发电厂和核电站等的冷却水循环系统,造成极大经济损失。
水母这一古老的生物,经历了五次全球生物大灭绝存活至今。而如今的人类,正在亲手导演即将发生的新一轮物种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