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到了八月中旬,同学们的暑假已经快要余额不足。这个假期你们都去哪了?很多朋友都选择去逛自然博物馆。看着展厅里的一块块化石,总会让人对史前世界充满好奇。所以,你对化石了解多少?
简单说,当生物体被泥沙或火山灰等物质掩埋后,柔软的组织首先腐烂消失,剩下坚硬的骨骼或者甲壳等物质,与周围的岩石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后,变得异常坚硬,我们就可以称之为化石。这些化石由于造山运动,逐渐露出地表,我们就能发现它们了。
除了骨骼和甲壳,生物产下的卵、排出的粪便甚至是足迹,都能形成化石,通常称为遗迹化石。在某些特殊条件下,例如极度干燥,生物的皮肤等组织也可能形成化石。
提到化石,大家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各种壮观的恐龙化石。在各大自然博物馆,恐龙展厅往往也是人最多的地方。恐龙最早出现于三叠纪中期,在侏罗纪和白垩纪达到全盛时期,又在白垩纪末期轰然灭绝。
根据骨盆的形状不同,恐龙分成蜥臀类和鸟臀类。蜥臀类恐龙又可细分为蜥脚类恐龙和兽脚类恐龙。而鸟臀类恐龙则全为植食性恐龙。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发现了超过150个属的恐龙,堪称恐龙大国。许氏禄丰龙、合川马门溪龙和中华龙鸟等,在国际恐龙研究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化石种类众多,当然不是恐龙一枝独秀,很多植物化石虽然不太起眼,却对古生物研究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大约在6.3亿年前,最早的多细胞植物出现了。而陆地上最早出现的植物则是一些蕨类,之后是种子植物。通过研究这些在不同地层的植物,以及它们不同的区域分布,就可以大致了解地球的温度变化趋势。
化石不仅是见证地球生命演化的实证,还是书写地球历史的文字。本期博物课堂,我们为大家请来了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的冯伟民研究员,请他来为我们讲讲化石的传奇故事,以及分布在中国的著名恐龙,感兴趣的朋友不要忘记收听。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名誉馆长。长期从事地层古生物学研究,曾在英国、瑞典、波兰和日本等国做高级访问学者。
8月18日(周日) 19:30 - 20:30,博物课堂直播间。参与方式: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或点击本文结尾“阅读原文”。更多讲座信息,请关注:【博物课堂】微信号:bowuketang。
本次奖品是两本科普书籍——《恐龙在中国》和《听化石的故事》。使用直播间“我的邀请卡”功能,将讲座分享给感兴趣的小伙伴,分享榜前10名的同学中,有一位将获得奖品(讲座开始前15分钟抽取幸运听众)。讲座最后,主持人将发布一个与讲座内容有关的问题,请在博物课堂公众号回复答案,前两位答对的同学将获得奖品。
直播间服务商需要您的头像和昵称以方便与主讲人互动,请放心授权,授权不会泄露头像和昵称以外的个人信息。点击进入直播间,看到主持人发的消息,就说明您报名成功了。进入后,点击左上角“直播间”关注博物课堂直播间,即可在讲座开始前15分钟左右收到提醒。
“自然圈”服务号为博物课堂微信讲座提供技术支持,所有的讲座提醒都将在这个服务号发布,如您想在讲座开始前15分钟收到提醒,就一定要关注;不关注也可以听讲座,需要您自己记住时间和地址,到时直接来听。与微信群讲座不同,直播间的讲座消息是一直保留的,讲座结束后,您可以随时进入直播间收听回放,只是不能和主讲人互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