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巴尔的摩:科研是上天赏赐给我们的生活

作者: 科考夫

来源: 微信公众号“科考夫瞭望”

发布日期: 2019-08-14

诺奖得主大卫·巴尔的摩教授在结束六十年学术生涯之际,分享了他对科研的热爱与人生经验。他强调科研不仅是工作,更是生活的追求,呼吁科学家关注生物科技的伦理问题,并回顾了自己在分子生物学领域的贡献与影响。

许多其他职业的人都爱说“TGIF——Thank God it's Friday”(感谢上帝,今天是周五)。我能够代表我共事过的大部分科学家说,我们并不把科研当成一份工作,我们把它视为我们的生活,能够有机会穷尽一生去探索人类知识的前沿,那是一种上天的赏赐。——大卫·巴尔的摩, 2019撰文 | 科考夫

美国著名生物学家、197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大卫·巴尔的摩教授决定于近日正式关闭实验室,结束他六十年硕果累累的学术生涯,为年轻科学家腾出更多发展空间。在此之前,这位已步入耄耋之年的科学家始终保持着极高的科研产出。借此时机,我们有幸拜访了这位为科学奉献了一生的长者,请他为我们传授了人生的经验。

巴尔的摩教授现任加州理工学院的名誉校长和密立根讲席教授。他在免疫学、病毒学、癌症研究、生物技术等领域都做出过重要贡献,研究深刻影响了国际科学。除了诺贝尔奖,他还获得了多项重量级的奖项,包括沃伦阿尔伯特奖、盖德纳奖、美国国家科学奖章等。

除了卓越的学术成就,巴尔的摩还曾经担任许多重要的学术机构的主要行政职位。他主持创建了麻省理工学院怀特海德研究所,并任首任所长(1982-1990),怀特海德研究所在他的任期中迅速成为世界顶尖的生物医学研究机构。随后他又先后担任了洛克菲勒大学校长(1990-1991)、加州理工学院校长(1997-2006)、美国科学促进会主席(2007-2008)。

作为一名科学家、教育家、公共科学/工程倡导者,他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博士生和博士后研究员,其中不少人已经成为各自领域内的著名学者、各国科学院院士。

巴尔的摩教授如今已八十一岁高龄,但他依然精神矍铄、活跃在科学和公共领域。一方面,他的实验室保持了极高的科研产出。仅在过去的一年半中,他们就发表了超过20篇原创研究型论文。

另一方面,他也继续运用他在学术界的巨大影响力,不断呼吁科学家们严肃对待生物科技带来的新的伦理问题。在去年因备受争议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而受到广泛关注的人类基因组编辑国际峰会中,作为大会组委会主席的巴尔的摩教授对贺建奎的行为及时进行了谴责,并推动了后续的调查和科学界的反思。

在这里需要澄清的一点是,在90年代初巴尔的摩教授曾被卷入到一场被中文媒体称为“巴尔的摩事件”的风波,而许多人对这次事件的最终结局有着错误的印象。事情的起因是MIT教授特里萨·嘉莉被指学术造假,而时任洛克菲勒大学校长的巴尔的摩教授因为为其辩护而被卷入这场风波。到了1995年,事情终于水落石出,独立调查小组的最终调查结论是针对嘉莉教授的19项指控全部不成立。

然而由于媒体在早期的大肆渲染和对后期真正调查结果的报道力度不够,公众常常对此事件产生错误印象。在部分缺乏专业精神的中文媒体中,巴尔的摩教授至今仍然经常“躺枪”被错误地当作学术不端的案例。对事件经过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搜索“巴尔的摩事件”。

巴尔的摩教授在职业生涯中经历了许多重要的时刻,他在分子生物学领域的贡献使得他在科学界占有一席之地。他的研究不仅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也影响了许多年轻科学家的成长。巴尔的摩教授的故事激励着无数追求科学的年轻人,科研的魅力在于探索未知,追求真理,正如他所说,科研是上天赏赐给我们的生活。

UUID: 378b9497-42c1-4687-a7a3-1585b2f01f1f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返朴公众号-pdf2txt/2019/返朴_2019-08-14_诺奖得主巴尔的摩:科研是上天赏赐给我们的生活.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165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