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条短鳍鲭鲨(又名尖吻鲭鲨,学名Isurus oxyrinchus),一般分布在温带及热带的离岸海域,目前已是易危物种。它曾在广阔的大海中自在遨游,是相对远离陆地的远洋物种,一般出没在水深150米左右的地方。然而,这条鲨鱼被钓鱼绳紧紧缠住了。可怕的是,它的身体还在继续生长,以至于这条有倒钩的绳子扎进了它的皮肤,弄伤了它的脊椎。鲨鱼被称为“海上霸主”,也是古老的软骨鱼纲的代表生物。
但是,在人类捕杀的顾虑之外,它们又面临着一项新的威胁。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被塑料垃圾缠绕住的鲨鱼和鳐鱼有1000多条——实际情况可能更为严重。
深受塑料缠绕之苦的不只鲨鱼,还有鳐鱼。鲨鱼和鳐鱼是海洋中最易受此威胁的物种之一。
在发表于《濒危物种研究》期刊的一篇学术论文中,埃克塞特大学(University of Exeter)的研究人员集合了557份鲨鱼和鳐鱼缠绕于塑料中的报告;另外,在社交平台推特上,研究人员也发现了559只被缠绕的鲨鱼和鳐鱼。研究一共涵盖了1000多份此类报告。一直以来,过度捕捞以及捕捞其他种类时造成的意外混捕,都被认为是鲨鱼和鳐鱼所面对的主要威胁。因此,相比之下,缠绕问题就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这种忽视也表现在,海洋动物的缠绕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并没有被学术论文记录下来;而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结果,并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然而,对于鲨鱼和鳐鱼而言,这也是一个生存威胁。塑料缠绕给它们带来了疼痛、折磨,甚至死亡。
研究数据来源显示,渔网、鱼线以及其他被丢失或抛弃的用具是目前最常见的缠绕物;其他还包括包装中用到的捆扎带、聚乙烯塑料袋以及橡胶轮胎。
讽刺的是,发明塑料的初衷是为了保护动物——用塑料制品替代象牙,以减少对大象的捕杀。而今却有上千只鲨鱼和鳐鱼捆缚在塑料内,伴随着痛苦生存。不同的缠绕物会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而不同种类的动物受到的威胁程度也不一样,其中一些特定的种类被塑料缠住的可能性更高。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1)栖息地。远洋区(公海)的鲨鱼和鳐鱼似乎更容易被缠住,而生活在海底的也一样。
在海底,装有死鱼的渔网等会下沉,吸引捕食者前来享用大餐,这些捕食者最后却往往被渔网缠住。而在远洋区的缠绕事件,在茫茫大海中,更难被发现;实际发生的比率,恐怕比研究所示的更高。(2)迁徙。迁徙距离较远的海洋动物遇到塑料垃圾的风险更高。(3)体型。鲨鱼可能比鳐鱼承担更大的风险。具有某些体型特征的动物,例如蝠鲼(也叫魔鬼鱼)、姥鲨和锯鳐,因其宽扁的体型,被缠绕的危险系数也更高。
这项鲨鱼和鳐鱼缠绕问题的研究者们,已经与慈善机构Shark Trust合作来创建一个线上报告平台,用于收集缠绕的数据,并表示更多相关的研究工作需要被提上日程。
海洋垃圾造成的问题不只有缠绕。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夏威夷之间,在洋流作用下,聚集着一个巨大的垃圾岛,被称为“太平洋垃圾带”(Great Pacific garbage patch)。
垃圾分布的面积大概是英国的六倍,并且还在不断增加——这样的垃圾带在地球上至少有五个。每年有超过八百万吨的塑料垃圾进入海洋,并在洋流的作用下在全世界游荡。有些漂浮的垃圾对动物而言更像食物,当它们靠近时,很容易被缠住。有些细碎的垃圾被鱼类吃掉,对鱼类的生长造成影响。而积聚的鱼类体内的垃圾含有的一些成分,随着食物链的不断富集,最终可能会成为我们的盘中餐。
面对日益严重的海洋垃圾问题,全世界的目光都在寻求解决方法。一项名为“海星”的项目正在探讨将垃圾转化为燃料的可行性。一位来自澳大利亚的电影摄制者则通过穿过整个垃圾带的方式,试图提高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度。荷兰的一个公司希望在“太平洋垃圾带”就地取材,希望建造一个可供人类居住的人工岛。
2013年,荷兰的发明家博杨·斯拉特(Boyan Slat)成立非盈利环境工程组织“海洋清理”(The Ocean Cleanup),之后研发了用以拦截和清理海洋垃圾的装置。该组织认为,在海洋垃圾多数还比较大的时候就应该赶紧捞出来,这可以防止它们分解为危险的塑料微粒——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这些细小到人眼无法分辨的塑料微粒,很可能对动物和人类的健康有威胁。
倘若没有加强保护海洋的意识,没有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据估计到了2050年,海里的塑料将比鱼多。海洋曾经孕育了地球上最初的生命,即使是现在,海洋的生物多样性依旧相当丰富,其对人类的生存也至关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努力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尽量改用可重复使用、可回收的物品。一点一滴的改变与努力,都可能给海洋生态带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