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这么多年轻人甘愿一事无成家里蹲?恐惧

作者: Emma Young

来源: 果壳

发布日期: 2019-08-09

本文探讨了“家里蹲”现象,即年轻人长期待在家中不与外界接触的现象。文章通过研究数据分析了这一现象的原因,包括心理健康问题、辍学经历、人际交往困难等,并提出了可能的干预措施。

在家里窝上好几天,逃开闷热或暴雨天气,不用想烦人的工作和课业,听起来还真是放松惬意。但长期窝在家里,变成外界斩断联系的“茧居族”,就不得不引起注意了。

“茧居族”来自日语“ひきこもり”,又称“家里蹲”,指的是数月或数年只待在家里甚至只待在卧室里,不与家人以外的其他人接触的一群人。近些年来,日本主流媒体和其他国家媒体对这一现象做了许多报导。家里蹲现象不仅仅出现在日本,在阿曼、印度、美国和巴西等国家也有类似的现象。

但目前为止,我们对家里蹲一族了解得依然很少。家里蹲一族究竟有多少人,现在还不清楚。而影响家里蹲这种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心理学家们尚未给出充分的解释。

不过好在,最近发表在《精神病学前沿》的一项研究在试图用调查数据来解答。日本秋田大学医学部研究者杨谨鸿(Roseline Yong)和野村恭子(Nomura Kyoko)收集了来自3287名参与者的调查数据。这些参与者有男有有女,都是从日本200个不同的城市和郊区随机选取的个体,年龄在15-39岁之间,可以代表整体的社会状态。

调查结果显示,家里蹲现象并不局限于某一个圈子。之前大家以为,家里蹲主要是一种城市现象。但两位研究者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城市和郊区都有家里蹲一族,人数上很接近。研究也证实了一个常见观念,家里蹲的确在男性中更常见。也并不是说只有男性,在接受问卷调查的58位家里蹲中,也有20位是女性。

研究还发现,家里蹲行为与所在地区、家庭成员数量以及社会阶层并没有关系,但或许和当地是否商铺密集有关。一个社区若有更丰富的社会和文化活动可以参与,家里蹲一族的比例就会小很多。杨和野村指出,这些社区有着“多元化的人口与文化,以及更多户外活动选择和工作机会,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究这些因素是否与家里蹲行为有关”。

从研究样本中的家里蹲一族,我们能看到更多明显的个人特征。家里蹲们有精神病治疗史和辍学经历的比例要高于一般人。他们容易对自己有暴力倾向,做出自我伤害的行为。他们会伤害同住的亲人吗?那倒没有,他们摔碗碟、砸墙壁的行为远远高过伤害同住的家人。

人际交往困难也是家里蹲群体很显著的特征。诸如“我对可能遇见熟人而感到焦虑”、“别人对我的看法让我焦虑”、“我无法融入群体”等表述得到了他们的认同。杨和野村认为,这些焦虑或许与羞耻感有关,他们害怕别人知道他们当前所处的状态。这种焦虑不同于面对陌生人不知所措的社交焦虑,他们是对自己认识的人和熟悉的社区环境感到担心。

这些恐惧引导研究者们推测,家里蹲躲回家的原因可能是来自对学校的恐惧。调查数据中居高的辍学经历,尤其高中毕业后上大学这段期间辍学率非常显著。这也许能启发一些帮助家里蹲群体走出家门的方法——寻找让年轻人继续接受教育的方法。“仔细评估家里蹲一族可能有的恐惧后,我们的数据表明,提升他们的沟通技能并调整期望也许有助于让他们走出家门。”

研究者们发现,这种策略已经有过一些尝试也取得了进展。对于家里蹲一族来说,他们并非处于完全孤立的状态,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与2到4个家人同住。他们与社会有着少量接触,可以从与家人相处开始逐渐走出家门。

当然,难题依然存在。家里蹲人群里中的很大一部分人(37.9%)有精神疾病治疗史。“依赖药物治疗的家里蹲一族比例之高,令人担忧。”这一人群有强迫症的迹象,据参与者表示,他们也有强迫症的迹象,他们会重复地检查无意义的事物,或不停地重复某一动作。抑郁症、精神分裂、自杀念头和尝试自杀的行为在这一群体里也更为普遍。

说到底,这些疾病究竟是他们躲在家里的原因,还是反过来,恰好是家里蹲引发的呢?我们尚不清楚。但有一件事很明确:家里蹲一族能敏锐地觉察到自己的痛苦。他们可能因拖累家人而抱有强烈的负罪感,同时也因为自我封闭感到倍感压抑。正如研究人员所强调的那样,我们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也需要采取行动。就像研究者说的那样,“家里蹲一族的状况需要积极干预,而不是被动地说‘这只是他们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

UUID: e8860caa-1085-461c-b877-55a47235cc73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果壳公众号-pdf2txt/2019/2019-08-09_是什么让这么多年轻人甘愿一事无成家里蹲?恐惧.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3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