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学终极昆虫图鉴》

作者: 一只香蕉

来源: 果壳

发布日期: 2019-08-07

本文介绍了《牛津大学终极昆虫图鉴》一书,通过显微摄影技术展示了昆虫的微观世界,揭示了昆虫的细节之美和自然选择的结果。书中收录了牛津大学自然史博物馆的珍贵标本,包括达尔文采集的昆虫,展现了昆虫的演化奥秘。

常言道“见微知著”,从细节出发,可以推测、理解事物的全貌。我本以为自己对这个成语理解已经十分透彻了,直到看见下面这张照片:航拍视角下的森林?卫星拍下的神奇地貌?某种特质的纤维材料?这其实是一只来自印度尼西亚婆罗洲的虎甲标本……的背部。虎甲的体表覆盖着排列致密的微小结构,呈现一种梦幻般的蓝绿色调,这或许是为虎甲提供在雨林环境中的伪装。这里的“见微知著”显然不是指通过一张局部特写判断出昆虫的样子。

在一些资深昆虫迷眼中,那些精美纹路、形状特别的结构,也许都是某种自然选择的结果。以上图片中的昆虫,都是牛津大学自然史博物馆的馆藏标本,通过特殊的显微摄影技术,将前所未见的细节呈现在我们眼前。这些细致入微的精美图片,都收录在了这本《牛津大学终极昆虫图鉴》中!要获得细节如此清晰的照片,可不是用微距镜头对着标本按下快门那么简单。

摄影师先要根据昆虫的尺寸划分出30多个区域分别拍摄,为了展现每个局部的微观结构和美感,拍摄时要不断更改布光方式。显微镜头的景深很浅,相机每次更换拍摄位置只能移动10微米(人类发丝平均直径为75微米),否则很难再重新对焦。就这样滴水穿石般地逐渐拍完30个区域,产生的图片包经后期处理成为一张巨大的昆虫显微照片。每只昆虫标本前后一共要拍摄8000多张照片!

加上后期处理,每张照片要耗费3周时间,实在是一个漫长而细致的过程。牛津大学自然史博物馆的大多数昆虫标本并不起眼而且脆弱不堪,因此也不合适面向公众展出。就算有幸目睹它们,也看不到如此丰富的细节。书中收录的标本来自世界各地,有些甚至历经了150多年的沧桑,下面这只蝽就是达尔文本人在1836年乘小猎犬号航行时采集的。

一口气看完书中所有昆虫写真,不但领略了那种令人惊异的美感,也能通过其中的解说探知昆虫外在背后的奥秘,对昆虫的演化产生的简单思考萦绕在脑海中,也许这就是真正的见微知著了。

UUID: 66ccb295-4825-41cc-ad66-db8c2d58d04e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果壳公众号-pdf2txt/2019/2019-08-07_救命啊!这里的虫子都好大啊啊啊啊啊!丨独家新书.txt

是否为广告: 是

处理费用: 0.0025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