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洋纪录片中,你看到的海中生机勃勃的景象往往都是在光照充足的浅层,当你潜到光线也难以达到的深海区,就会发现那里宛如一片寂静的荒漠。从活跃的透光层不时飘落而下的“海洋雪”有机碎屑就成了大多数深海生物依赖的甘霖。不过有时,也会有丰饶的“绿洲从天而降”,它就是死亡后沉向深海的鲸,人们为它起了一个诗意的名字——鲸落。
当一只鲸死亡后,若是位于浅海区,相对较高的温度会加快尸体的分解,产生大量甲烷、氨气等气体使其浮于水面。腐烂的气味也会吸引众多的食腐动物,例如某些鲨鱼争相抢食。在这种情况下,鲸尸通常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被分解。
而在深海区,低温减缓了尸体的分解速率,高压又增大了分解产生气体的溶解度,这样尸体就会相对完整地沉于海底,吸引一批又一批的深海生物前来分一杯羹,其中不乏一些奇异的生物,它们与鲸尸共同构成了可持续数十年的鲸落奇观。与其它大型海洋生物沉海的尸体不同,鲸尸在被食腐动物大快朵颐之后,盛大的“餐会”并未结束,而是会迎来一波又一波对食物有不同偏好的“来客”。
根据这些“来客”的先后次序和“餐会”进行的情况,鲸落生态系统可大致分为3个连续阶段,不过,这些阶段之间也会有相互重叠的情况。第一阶段——食腐动物入场,鲸尸的气味最先吸引到的是一些嗅觉灵敏、体型占优势的食腐动物,例如睡鲨、银鲛和盲鳗。它们撕咬肥厚的鲸肉,将尸体内部暴露出来,四散的组织散发出更加浓烈的气味,又引来更多的觅食者,将“宴会”推向高潮。
第二阶段——机会主义物种安家,当大型食腐动物终于吃饱喝足离去后,对这一大餐觊觎已久的小型动物才得以分享残羹冷炙,并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环境暂时安家落户、繁衍生息。其中最奇异的当属食骨蠕虫,它们借助共生菌的力量,钻进鲸骨享用其它动物难以获取的骨中油脂。第三阶段——口味独特的细菌们,连骨髓都被吸走了,还没完?没错,这不还有骨架呢,细菌们可不想浪费。
虽然深海“暗无天日”又“物资紧张”,还是有一些有特殊癖好的细菌喜欢生活在这里,例如某些厌氧菌,它们在鲸骨中继续分解着残余组织并排放出硫化氢,这种气体足以令大多数生物避之不及,但却是化能自养细菌例如嗜硫细菌的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