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印象中,鹈鹕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长长的嘴下部生有一个可以自由伸缩的大喉囊。无论是慢踱或是飞翔,弯曲的脖颈和憨憨的身形都显得有些头重脚轻,这使得它们常常以“谐星”的气质示人。鹈鹕,古称鴮鸅,也俗称“塘鹅”,是对鹈形目鹈鹕属鸟类的统称。鹈鹕是一类大型的水禽,除了南极洲,它们几乎分布于所有的大陆,通常生活在较温暖海岸周边或内陆河流沿岸,繁殖迁徙的范围纵横南纬45°至北纬60°。
卷羽鹈鹕是鹈鹕家族中体型最大的成员,也是现存最大的禽类之一。雄性卷羽鹈鹕的体型一般大于雌性,它们的平均体长约1.6~1.8米,体重可达11~15公斤,与天鹅、秃鹫一样,是会飞行的鸟类中体重最重的一类;卷羽鹈鹕成年后的翼展可达2.4~3.5米,这一宽度可以与翼展最大的鸟类信天翁相媲美。卷羽鹈鹕因头部冠羽和枕部羽毛呈明显卷曲状而得名。
它们全身羽毛一般为银灰色,翅膀宽大,双翅灰白而飞羽呈黑色;脸颊和眼周裸露的皮肤为乳黄色;颈部和上下颌修长,上下颌的后半段均为黄色,下颌和喉囊在繁殖季节会变为耀眼的橘红色。
成群生活的卷羽鹈鹕们,每天除了在水面浮游之外,大部分时间会在岸上享受日光浴或是悉心梳理羽毛。它们的尾羽根部有黄色的油脂腺,它们会用长长的喙部,将油脂腺分泌的油脂轻松、均匀地涂抹在全身的羽毛上。
这既能保持羽毛光滑柔顺,也可以避免羽毛被水打湿后减弱浮水的能力。卷羽鹈鹕分布范围较广,包括欧洲东南部、非洲北部以及亚洲东部。它们主要栖息于内陆淡水湖泊和湿地附近,偶尔也会出现在河口和潟湖地带。它们主要以鱼类为食,常见的猎物包括鲤、鲈、鳗、鲇等等,在食物相对短缺的时期,也会捕食甲壳生物甚至是小型水鸟的雏鸟。
卷羽鹈鹕的种群数量呈逐年递减趋势,湿地的枯竭和渔民的滥捕是卷羽鹈鹕数量减少的主因。卷羽鹈鹕的栖息地虽然广泛但十分分散,在其分布区内已被割裂成了西部、中部和东部三个孤立的种群,其中仅在蒙古西部湿地繁殖的东部种群情况最为危急,整个种群的数量可能不足百只。卷羽鹈鹕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易危”级别,东部种群更是被广泛认为已达到“极危”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