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时节在郊区游玩,有时能看到一个色彩斑斓的“毛团”,快速地穿梭在盛开的花丛中,时而会在某一朵中意的花前悬停一番,吸食花蜜。无论它的体型、配色、飞行时的敏捷姿态,还是访花时伸出的长喙,都让人想起蜂鸟,然而蜂鸟仅分布于美洲地区,怎么会穿越到中国来呢?这个停在空中的小动物是蜂鸟吗?不,这是天蛾。你哄我?哪有这样的天鹅?!定睛一看,却发现这个家伙有长长的口器、水灵灵的复眼和粗壮的触角。
原来它不是蜂鸟,而是一只大蛾子。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咖啡透翅天蛾(Cephonodes hylas)。
咖啡透翅天蛾属于鳞翅目,天蛾科,透翅天蛾属Cephonodes。透翅天蛾属在我国仅有一种,就是咖啡透翅天蛾。它具有非常强的适应性,从北方的平原地区到西南复杂的山地环境都可以生活,在环境较好的城市公园中,也可以见到它们的踪迹。
透翅天蛾这个名称是非常贴切的,因为它们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四片透明的翅膀,几乎没有鳞片覆盖。咖啡透翅天蛾的特征非常明显:透明的四翅,布满了草绿色绒毛的胸部和头部,腹部具有红、黄、黑相间的斑纹,腹部末端还有非常萌的黑色毛簇。它们是中国分布的天蛾中,为数不太多的常于白天活动的种类,常常被路人误认为蜂鸟。
小时候的咖啡透翅天蛾是绿油油的肉虫子,身体两侧的气孔上都有眼斑,背上还有淡黄色的条纹。
腹部末端突出一根肉质的“尾巴”,这是天蛾科幼虫的典型特征。咖啡透翅天蛾的幼虫食性很广,它们的主要食物是茜[qiàn]草科的植物,比如栀子属、咖啡属和山石榴属等。发育成熟之后,咖啡透翅天蛾幼虫会变成褐色,钻进土里化蛹,最后变成“大幺蛾子”。刚羽化的成虫其实并没有“透翅”,翅膀覆盖着密密麻麻的黄色鳞片。但成虫很快会振动翅膀,像喵主子掉毛一样将这些鳞片全部抖落,直到翅膀完全透明,翅脉清晰可见。
才算是成为“完全体”的咖啡透翅天蛾。
绝大多数天蛾,雌性和雄性的外貌都没有明显的区别,但从一些微小的细节上,可以把它们区分开来,触角的粗细、腹部末端形状及毛簇。要想区别咖啡透翅天蛾的公母,一个简单的办法,是看它的“屁股尖尖”。雄蛾和雌蛾的腹部末端都有一小片略呈方形的黄色斑点,外围点缀着黑色的长毛,但图案略有不同,雌性的黄色斑点左右两边,有两个黑色的小三角。
咖啡透翅天蛾们通过访花帮助植物传粉,效率相当高。事实上,天蛾科传粉的效率仅次于蜂类;在鳞翅目中是毫无疑问的传粉头等楷模。只不过,由于占据的生态位的关系,大多数天蛾常在夜间活动,访花也在黑暗中进行,导致我们不容易观察到它们“辛勤劳动”的迹象。我们对蛾子的印象,也就停留在被灯光吸引过来的“丑挫肥蛾子”上。
咖啡透翅天蛾所属的长喙天蛾亚科,喙和复眼十分发达,在取食的对象上就有着更多选择,同时也能给多类植物传播花粉。咖啡透翅天蛾基本都在白天活动,稍加观察,有时会发现它们身上沾满了花粉,呈现出“辛勤劳动”的模样。
由于自身飞行能力很强,咖啡透翅天蛾可以扩散到很远的地方去“品尝”不一样的花蜜,这一点从咖啡透翅天蛾的分布情况就可见一斑:非洲大部分地区、亚洲东部、南部,甚至澳洲,都能见到它的踪迹,并演化出了四个亚种,这也使得咖啡透翅天蛾成了透翅天蛾属中最为常见的种类,没有之一。
透翅天蛾属有18种,咖啡透翅天蛾是出镜率最高的一种,其他种类鲜有报道,都是默默无闻的“小透明”。这既是因为咖啡透翅天蛾较为常见,也是因为其他种类的透翅天蛾分布区域都相当狭窄。不知为何,咖啡透翅天蛾的17个兄弟在演化上都被“大哥”盖过了风头,默默散落在南太平洋诸岛和澳大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马达加斯加等地,在遗世独立的环境中,继续着自己的欢乐访花生活。
大自然总爱给人类出“大家一起来找茬”的难题。
我们已经知道了,cosplay蜂鸟的“毛球”不是蜂鸟。那么,是不是只要看到悬停在空中的“大幺蛾子”,都可以认定是透翅天蛾呢?很可惜,不行。和透翅天蛾属关系较近的黑边天蛾属Hemaris,常被误认为是咖啡透翅天蛾。黑边天蛾的翅膀也是透明的,身体配色和咖啡透翅天蛾类似,此外黑边天蛾的习性也和透翅天蛾相似,都是白天活动访花。甚至有时在一个地方,能看到两种“幺蛾子”在一起转悠。
不过,区分的方法也很简单,首先黑边天蛾体型明显不如咖啡透翅天蛾壮实,其次,顾名思义,黑边天蛾的四片翅膀有非常明显的黑褐色边框。
另外,长喙天蛾属的一些种类,比如小豆长喙天蛾(Macroglossum stellatarum),也是被错认成蜂鸟的“重灾区”物种。小豆长喙天蛾的翅膀不像透翅天蛾那样无色透明,覆盖着鳞粉,上面两片是褐色,下面两片是黄色。
虽然长相与透翅天蛾不同,但它也会在花丛中悬停飞行,伸出长长的口器取食花蜜,接受路人“中国居然有蜂鸟!”的惊叹。不论是哪种“大幺蛾子”,在花丛中能见到它们活泼地飞舞,就能让你感觉到自然的活力。也许在你上班路过的某个花园角落,它们就这么年复一年地繁衍,在城市喧嚣之中保持着自己的生活节奏,从未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