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没有什么社交的人来说,上班是鸡血的(存疑),回家是困倦的,咸鱼一般的生活也没有多少情绪。但在来回通勤的路上,却可以体会千百种人世情感……因为有音乐和耳机啊!
说来也怪有意思的,音乐嘛,不就是一个个声音组成的东西呗,怎么就拥有了操控情绪的巨大力量?
谱写旋律:音乐中的数学问题
音乐最重要的是旋律。吵架进入白热化阶段的时候,会“声音提高了八度”——这个“八度”说的就是音程。简单来讲,音程就是一个音高到另一个音高的距离,距离单位是“度”。当“度”的距离合适的时候,两个音高不管是相继响起、还是同时响起,人们听着都会觉得非常自然舒适,这叫“音程协和”;要是“度”没有掌握好,就会引起刺耳、紧张、怪异等难受的感觉,也就是“音程不协和”了。
这跟数学还有一定的关系。中学物理课本里讲到,音调越高,声音的振动频率越高,在作曲家的眼中,两个音高振动频率的比值数值小的时候,它们放在一起就会形成舒适的听觉享受,也就是“音程协和”。举个例子,在简谱中,从中音的Do到高音的Do,之间距离是八个度,而高音Do的震动频率,刚好是中音Do的两倍,构成1:2的关系,所以差八度的两个音放在一起,就是典型的“音程协和”,好听音乐的经典款组合。
挑选乐器:提琴在低语,钢琴在蹦跶
乐器有各自独特的气质:《二泉映月》必须得用二胡才能演奏出伤感,要是用尤克里里,可能会让人笑破嘴角;《Hey Soul Sister》这种蹦蹦跳跳的欢快音乐,如果让提琴手来演奏,可能会让你想起失联10年的小姐妹,然后潸然泪下……
没错,不同的乐器能带来不同的情绪,这与乐器的声音特性有关。在声学上,有一套系统可以用来描述声音特性:ADSR,也就是起音(Attack)、衰减(Decay)、延音(Suistan)和释音(Release)。
音乐可以好听,音乐可以治病
音乐与情绪的确有非常紧密的联系。研究音乐与情绪的关系,一方面可以写出催泪或热血的音乐来赚钱,把电影电视做得更加动人心弦,另一方面,还可以作为治疗疾病的重要辅助。
音乐治疗不是“难过时听听歌就好了”,而是一门完整的正经的学科,对稳定情绪、促进脑损伤恢复、舒缓压力和疼痛等等,都有一定效果。当然了,这也意味着提供音乐治疗服务的不是DJ,而是正儿八经的音乐治疗师——在美国,专业的音乐治疗师不仅要学习音乐、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和行为科学等等学科,获得相关学历,还要通过美国音乐治疗协会的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