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恩学派与玻尔学派有何不同?
引言
如果对玻恩学派以及玻尔学派有些了解,就不难认识到:量子力学不可能诞生于玻尔的学派,而只能诞生在玻恩的学派。一个科学学派的学术氛围、研究作风与研究纲领,主要是由学派领袖的性格、学术积淀、学术视野与学术追求所决定的。要了解这两个学派的区别,首先就要对比一下玻恩与玻尔的不同。
1. 玻恩其人其事
对玻恩的性格,多位学者有过大体相似的描述。1970年马丁·克莱因曾将玻恩与其他几位著名物理学家做过对比,认为玻恩缺乏个人魅力。海耳布朗阅读玻恩的回忆录后,认为玻恩是“胆怯、暗淡多病,并对自己的判断不自信的”。海森伯传记作者大卫·卡西第说:“安静的、克制的玻恩常常显得是苍白的”。控制论创始人维纳说:“玻恩总是镇定自若,温文尔雅,在所有的学者中,他是最谦恭不过的了。”
日本理论物理学家汤川秀树对玻恩性格的描述可谓画龙点睛,他用“软”字揭示玻恩性格的总体特征,并将玻恩视为自己学术与人生之榜样。克制、低调、安静、随和、不张狂、不傲慢,不追求在公众场合成为大家瞩目的核心与焦点,这是玻恩生前身后给人们留下的总体印象。性格偏软仅仅指为人做事不强势、不咄咄逼人,并不是说玻恩软弱无能、没有事业追求。
作为一位乐于享受安静状态的学者,科学研究与培养杰出人才的工作能给玻恩带来最大乐趣。玻恩说:“科学研究的乐趣有点像解十字谜的人所体会到的那种乐趣。然而它比那还要有趣得多。”在教书育人方面,玻恩说:“我觉得在大学教书是最有趣的。”尤其在指导研究生时:“以有吸引力的和有启发性的方式来提出科学问题,是一种艺术工作,类似于小说家甚至戏剧作家的工作。”
在玻恩主持的研讨会或讨论课上,量子力学逐步孕育而诞生。海森伯建立矩阵力学的重要尝试,运用了“跃迁振幅”的概念。玻恩和约当对此有清晰的回忆,海森伯把玻恩的设想创造性地应用在了文章之中。笔者有两篇文章专门介绍玻恩如何培育物理英才。
2. 玻尔其人其事
按照汤川秀树的物理学家“软硬二分法”,玻尔毫无疑问属于“硬”派人物。玻尔不仅是玻尔研究所的至高无上的权威和统治者,无论在什么场合,玻尔都尽展理论物理代言人的做派与强大气场。然而,笔者认为在玻尔展示“理论物理学之父”强大气场的很多时候,他的真实专业角色却只是个武断的配角甚至半个门外汉。
与玻尔有过深入接触的物理学家的回忆与评价,是回答这类问题的最直接的依据。美国物理学家吉诺·塞格雷写过一本题为《浮士德在哥本哈根》的著作,笔者认为他们的观点是客观、中肯的,因为有更多证据支持这一结论。著名物理学家伽莫夫熟悉玻尔,他在著作中曾这样描写:“玻尔最大的特点也许就是他的思维和理解力的缓慢。”
玻尔几乎不带博士生,而只邀请物理界名宿以及崭露头角的新星来他的研究所交流。与其说是他在指导这些客人,不如说他希望借助这种交流方式,从这些年轻人身上学习新东西。王正行教授在高度评价玻恩虚怀若谷、其学派不拉帮结伙时,潜在地树立了善于搞事、目空一切、自吹自擂、拉帮结派、称霸学界的一个反面典型,笔者认为其所指即为具有君临天下心态的玻尔及所谓的哥本哈根学派。
在量子力学建立期间,玻尔所正式发表的论文比较少。
在这种情况下再说玻尔对于量子力学的巨大贡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笔者认为,玻尔在量子力学的建立中并没有直接的贡献,而玻恩的学派则为量子力学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支持。
通过对比玻恩与玻尔,我们会发现:他们在为人做事的方式上存在截然的不同,从格局和胸怀上,玻恩有真正的容人雅量,并且脚踏实地培养学生;而玻尔的强势心态使他难以容忍敢于冒犯他的学人,而他又不具备足够的专业能力去培养建设量子力学所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