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北京市公示了第一批历史建筑。这个好消息,令我想起老北京皇城里一个王府的动人故事,以及几位为保护北京城呕心沥血的建筑师,包括梁思成林徽因夫妇。
在老北京皇城,豫亲王府位于东城帅府园口,也就是今天协和医学院所在地。豫亲王府始建于顺治朝(1644-1661)。1916年,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出资20万美元,买下豫亲王府,在此地建造了中国第一所现代医学院——协和医学院。
与此同时,基金会董事长小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利用建协和医学院的余料,在附近的北总布胡同2号为父母盖了一座四合院;1931-1937年间,洛克菲勒的父母在北京城的邻居是住在北京总布胡同3号院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
1921年9月,小洛克菲勒和夫人从美国来到北京,参加协和医学院的落成及开学典礼。洛克菲勒夫人是一位艺术鉴赏家、收藏家,她被紫禁城王府花园的美丽深深吸引,遂将豫王府花园拆除材料运回美国,在缅因州的家族夏季度假别墅地的花园中,营建了一个她记忆中的中国王府小庭园。2015年后,这个庭园定期向公众开放。
2017年5月,当我在小镇的图书馆翻看最新一期的《建筑文摘》,被这个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感慨于中国的建筑在美国保存得如此完好。
北京城内城外无数的文物建筑,尤其是故宫,太庙(现在的劳动人民文化宫)、社稷坛(中山公园)、天坛、先农坛、孔庙、国子监、颐和园等等,都普遍地受到人们的赞美,但是,一件极重要的而珍贵的文物,竟然没有得到应有的注意,乃至被人忽视,那就是伟大的北京城墙。
它的产生、它的变动,它的平面形成凸字形的沿革,充满了历史意义,是一个历史现象辩证的发展的卓越标本,已经在上文叙述过了。至于它的真实雄厚的壁垒,宏丽嶙峋的城门楼、箭楼、角楼,也正是北京体形环境中不可分享的艺术构成部分,我们还需要首先特别提到,苏联人民称斯摩林斯克的城墙为苏联的颈链,我们的北京的城墙,加上那些美丽的城楼,更应称为一串光彩耀目的中华人民的璎珞了。
2019年6月22日,北京市公示了第一批429处历史建筑,中关村39位两院院士“特楼”、北京大学燕南园、清华大学照澜院和胜因园在列,这是一个意料之外令人兴奋的好消息。
这里有七十多年来几代学者奋不顾身保护北京历史建筑的努力:从1950年2月梁思成、陈占祥提出的《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到1951年4月发表的梁思成、林徽因文章:“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从1979年吴良镛大声疾呼:“为古建筑请命”,到1994年《新华文摘》发表学者杨东平文:“旧城唯上:50年代的毁城之争”;从1950年代归国学者李佩、何泽慧,为保北京中关村中国科学院三幢“特级专家楼”坚守至生命最后一息,到2003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新华社社记者王军新书《城记》……
当我欣喜地阅读北京市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单时,时光倒流:1953年8月20日傍晚,北京皇城欧美同学会,关于北京古城墙存废讨论,林徽因与时任北京市副市长吴晗的争执,犹在耳旁:“你们把真古董给拆了,将来要后悔的!即使再把它恢复起来,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今天,第一批历史建筑的消息可以告慰为保护北京城大声疾呼的梁思成、林徽因了。
遗憾的是,第一批清单上的清华大学新林园建筑群,1号到63号,共23幢,并没有8号,从1-12幢,唯一缺失8号——梁思成林徽因1946-1954年在清华园的故居。而梁思成与林徽因1930年代在北京的另一个旧居——北总布胡同3号,已在2012年被拆除。
2012年初,当位于北京总布胡同的梁林故居被拆除时,新华社记者王军在废墟旁念了一首林徽因的诗;今天,我们用文字回顾并纪念梁思成林徽因——中国第一代杰出现代建筑学家、中国建筑史家、为北京城呕心沥血却壮志未酬的先驱。
1930年代,在北京营造学会,梁思成与林徽因。1931—1937年,北总布胡同0202。1930年代,梁思成、林徽因和费正清、费慰梅在北总布胡同三号院。
这所房子有两个虽然不大但很可爱的院子。我记得,小时候,妈妈常拉着我的手,在背面的院子中踱步,院里有两棵高大的马樱花树和开白色或紫色小花的几棵丁香树,客厅的窗户朝南,窗台不高,有中式窗棂的玻璃窗,使冬天的太阳可以照射到屋里很深的地方。妈妈喜爱的窗前梅花、泥塑小动物、沙发,和墙上的字画都沐浴在阳光中。
我怯怯地随着沈(从文)先生,跨进了总布胡同那间有名的太太客厅,那是我第一次见到林徽因,她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你用感情写作的,这很难得。”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她说起话来,别人几乎插不上嘴。她的健谈,决不是结了婚的妇人那种闲语碎语,而常有学识、有见地、犀利敏捷的批评。
老北京皇城内,北总布胡同位于故宫与建国门北大街道之间,是一条南北长约400米的胡同,距离故宫直线距离约3公里。1931-1937年,北总布胡同的一座四合院,成为梁思成、林徽因的家,他们在这里度过了生命的黄金时光,开始并开启了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硕果累累的研究。
1927年,梁思成、林徽因分别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和美术系毕业;1928年3月31日,他们在加拿大结婚,在欧洲古典建筑中度过蜜月旅行,1928年秋,应宾大建筑系同学杨廷宝邀请,他们到沈阳东北大学建筑系,27岁的梁思成任系主任,当时,他和林徽因是仅有的两名教师,这是在中国大学里创办的第一个建筑系。一年后,他们在宾大建筑系的同学陈植和童寯、以及麻省理工学院的蔡方荫加入。
1929年,张学良校长设奖征集东北大学校徽,林微因设计的“白山黑水”入选,获四百银元奖励;这年夏天,他们的第一孩子出生,为纪念刚去世的父亲——“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他们为女儿赋名“再冰”。东北的寒冷气候损害了林徽因的健康,肺病再次发作,1930年冬天,她带着1岁的女儿回到北平,在香山一带静养。
1931年夏,梁思成辞去东北大学工作,回到北平,加盟中国营造学社,任法式部主任。毕业日本东京理工大学的刘敦桢任文献部主任,他们共同开始了中国传统研究的建筑。梁成思和林徽因将家安在北总布胡同的一座四合院里,这里距离位于天安门旧朝房的营造学社办公室约3公里;他们的好朋友、哲学家金岳霖住在他们家的后院。
梁家院所的邻居,是北总布胡同2号院。这是时任洛克菲勒基金会董事长1918年,用兴建协和医院的剩余建筑材料为其父母建的住宅,直到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后,其父母才离开此地。抗战期间,该院宅被日本人霸占。抗战结束后,1946年1月,该院宅成为军调部国民政府代表驻地;新中国成立后,爱国将领龙云、中宣部部长陆定一等,先后在此居住。
《营造法式》由李诫在北宋1100年编制。
770年后,1931年,梁思成林徽因开始解读这本天书;2013年1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了梁思成遗著《营造法式注释》。中国营造学社由朱启钤(1871-1964)先生于1930年创办,从事中国传统建筑研究和保护。
朱启钤是中国社会现代化之先驱,曾任民国第一任交通总长、内务总长、京都市政督办等职,负责重建天安门广场、中南海大门等重要建筑,1914年他主持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公园——北平中央公园(今北京中山公园)和中国第一个博物馆——故宫博物院。
梁思成、林徽因与中国古建筑和朱启钤先生的渊源,可追溯至1925年。1925年,正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求学的梁思成,收到父亲梁启超寄来的《营造法式》。
梁启超在书中扉页题写:“此一千年前有此杰作,可为吾族文化之光宠也。已朱桂辛(朱启钤字号)校印莆竣赠我,此本遂以寄思成徽因,俾永宝之。”《营造法式》是中国第一本详细论述建筑工程做法的古建筑典籍,于北宋1100年间编制,1103年颁发,作者是将作监李诫,后世有多种抄本;1919年,朱启钤从江南图书馆发现“丙丁八千楼抄本”,商务印书社1920年发行该抄本影印本。
然而,24岁的梁思成痛苦地发现,这部宏伟巨著竟如同“天书”一样无法看懂,但他挚爱这本书,破译这本天书成为他和林徽因的终极愿望。从此,天涯海角,他们一生带着它,生死相依。
1928年3月31日,是《营造法式》作者李诫的生日,他们选择这一天在加拿大温哥华大姐梁思顺家中举行婚礼;1932年,他们为刚出生的儿子赋名“从诫”,即“师从李诫”。在北京北总布胡同3号家中,林徽因和女儿梁再冰、儿子梁从诫。
1931年,从紫禁城、故宫着手,梁思成林徽因开启他们一生挚爱的中国古建筑史研究,硕果累累。1932年3日,林徽因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发表文章:《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1932年,梁思成出版了第一部破解清代建筑之谜的专著——《清式营造则例》。在北总部胡同,梁思成林徽因结识了一生的挚友美国学者费正清和夫人威尔玛。
1932年初,为撰写博士论文,24岁的美国学者费正清赴中国考察海关贸易。
在北京,他租了西总布胡同21号的一座四合院房子。
他在回忆录中写道:“这幢中式房子恰好在总理衙门的西边,总理衙门(1861-1901)是清政府外交部所在地,这里离青瓦顶的北京协和医学院不远……胡同里靠街边两扇红漆大门,门上黄铜门环闪闪发亮;一进家门有一方供仆役居住的宅院,通往主院的门前有一堵砖砌的照壁……主院中央有花坛,通过变换花盆可使花坛始终鲜花盛开;客厅后面还有一个栽满鲜花的宅院,院子两边是书房、卧室、浴室和贮藏室……住在这里一应俱全,好惬意!
”
1932年秋,费正清和未婚妻威尔玛在这个四合院里结婚,并在这里开始了他们在中国三年半的探索者生涯,他写道:北京协和医院友善的美国医生们就住在附近,在这块给了我们特权和安全保障的土地上,我们是哈佛大学在这个富于异国情趣的国度上的一个小小前哨基地……但更重要的是结识了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他们二位是把中国文化传统同盎格鲁-撒克逊文化传统很好结合起来的人。”
“有几个因素决定了梁思成夫妇的生活,也为我们之间的友情奠定了基础。首先,我们都住在离东城墙不远的街上,他们住在我们那条街的尽头的北总布胡同,我们相距很近。他们除了夫妇俩,还有梁夫人的母亲、小女儿及婴儿男孩。梁家与金岳霖教授家毗邻,共有一个花园,实际上是一家人。”
“我们常常品味他们烹饪的中国‘便饭’,和他们一起闲谈北大、清华、燕京本地的熟人中的种种癖好……他们能很有意味地背诵中国古诗,抑扬顿挫,而且能把它们同英语诗人济慈、丁尼生,以及美国诗人维切尔·林赛的诗作比较,他们熟悉宋朝的画家和书法家,自然也通晓北京的掌故。”
1930年代,梁思成林徽因实地考察中国建筑。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女子学院美术系的威尔玛,热衷于中国拓印的收藏和修复,并成为梁思成负责的中国建筑研究会的外籍荣誉会员。1934年,两对夫妇曾共同到山西度假、考古。“每到一座庙宇,思成便用他的莱卡相机从各个方位把它拍摄下来,我们则帮助菲丽丝(注:林徽因英文名)进行测量,并按比例绘图。
“拍照、测绘完毕,梁氏夫妇便开始寻找铭刻碑文,通常碑文上会有官方记载,包括落成日期、修葺时间及捐资者姓名等。”
“最后,在太原东北的五台山上,思成和菲丽丝发现了一座真正的唐代庙宇。据考,这是那时为止所发现的最古老建筑。他们从斗拱的大小推测它的年代,斗拱是将屋顶压力传递到支柱上的中介。
“起初,他们没有找建造年代的记载,突然间,菲丽丝在一根很高的横梁上发现了一个捐助者的题记。令人心酸的是,这一重大发现正是在1937年7月7日,这一天也正是中国八年抗日战争的开端,这使得他们的到华北实地考察的计划中止。”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爆发,日本全面侵华,中华民族全面抗日战争开始,9月,梁思成林徽因一家离开北总布胡同的家,踏上了长达八年多的战争流亡生涯,直到1946年夏,重回北京。
1946年秋,受民国政府派遣,梁思成赴美国考察战后建筑教育,并在耶鲁大学讲授中国建筑和艺术;1947年4月,普林斯顿大学两百周年校庆,梁思成担任“远东文化与社会”研讨会主席,并被特别授予荣誉博士学位,校长宣读赞词:“文学博士梁思成,一个创造性的建筑师,以及建筑历史的讲述者,在中国建筑史研究和探索方面的开创者,也是万利、保护他本国建筑遗存的带着人。”
1972年,在阔别北京37年后,费正清夫妇再次来到北京,重访总布胡同故居的沧桑变化令他们倍感凄凉:“前院和下房住着我们过去的5个仆人,盘绕在正厅过道顶上的紫萝架后面,就是我们的后院,现在,这两座庭院已经破败不堪,几乎与贫民窟无二,其间杂居着老少三十几口人,既没鲜花,也没有菜园,我几乎认不出它了,我过去用过的三间书房住着老房东金氏夫妇的儿子一家,这里居住者大多是公职人员。
北京的人口已经增加了好几倍,所以才出现今天这样的结局。”在费正清夫妇到北京前四个月,1972年1月9日,梁思成在北京病逝。因此,这次北京之行,更令他们心疼的是,他们再也见不到亲爱的朋友——梁氏夫妇了。
1946-1954 清华大学新林园8号红色客厅。
1946年10月,经历八年抗战颠沛流离的流亡生活,梁思成出任新成立的清华大学建筑工程系教授并兼主任,全家从四川回到北京,入住清华新林园8号别墅,直到1954年迁入胜因院12号。新中国诞生之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北京市城市规划等方案,在这里蕴酿、创作,梁家的客厅也被称为“红色客厅”。
新林园建于1934年,是当时清华大学里最新设计的西式花园别墅教授住宅区,电话、电铃、冷热水等现代生活设施俱全。抗战胜利复员北平后,梁氏夫妇同在新林园的邻居有他们的老朋友:周培源家2号、陈岱孙家3号、张奚若62号、金岳霖36号。
当时的新林园8号,小院周围砌了低矮的砝垛作围护,四周花木扶疏,正房高大,冬天要烧四个大火炉取暖,正房与后院之间是教授们的聚会场所。新林园梁家恢复了北总布胡同家的“下午茶聚”的习惯,女儿梁再冰记得:“我每周回到新林院8号时都发现,这时是一个各种活动——学术的和生活的中心。”这段时光的新林园生活,呈现在1948年12月底林徽因在致沈从文夫人张兆和的信中:“卅七年末北平围城时从清华园寄城中。徽。交三姐。
“三小姐,收到你的信,并且得知我们这次请二哥出来,的确也是你所赞同的。至为欣慰。这里的气氛与城里完全两样,生活极为安定愉快。一群老朋友仍然照样的打发日子,老邓、应铨等就天天看字画,而且人人都是乐观的,怀着希望的照样工作。二哥到此,至少可以减少大部分精神上的压迫。
“他住在老金家里。早起八时半就同老金一起过我家吃早饭;饭后聊天半小时,他们又回去,老金仍照常伏案。中午又来,饭后照例又聊半小时,各回去睡午觉。下午四时则到熟朋友家闲坐;吃吃茶或是(乃至)有点点心。六时又到我家,饭后聊到九时左右才散。这是我们这里三年来的时程,二哥加入,极为顺利……新林园梁家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一段历史。
2019年4月26日,王丹红在纽约州绮色佳小镇,1914年中国科学社创办地、任鸿隽住地。王鸿飞摄
2019年4月,我和先生驾车从费城到纽约上州小镇绮色佳,康尔奈大学所在地,按图索骥,根据1915年9月10日爱迪生至赵元任信,找到了100多年前的留学生胡适、赵元任、任鸿隽曾经过的地方,以及1914年中国科学社在康奈尔大学成立的地址。
令我吃惊和感动的是,在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这些房屋不仅还在使用,而且,它们的地址完全未变,也是我们能在100多后根据档案资料的地址,找到它们的原因。尽管在2019年6月22日公示的北京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单上,没有梁思成林徽因故居,但是,梁思成林徽因名字已经铭刻在中国古建筑史和北京城的历史上,他们是北京城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页,他们是北京城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