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因为什么后悔过吗?后悔夏天到了,肚子上的肉还屯着;没有来得及追热剧,别人闲聊我傻瞪眼;没有好好学统计,看到数据分析一脸懵逼。我们面对的选择变得越来越多,选专业、选工作、选车选房、选旅游路线,什么都要选,我们也变得更容易后悔了。
那么,“后悔”究竟是什么?我们在什么时候更容易后悔?面对后悔,我们能做什么?
后悔是什么?我们从一个日常例子说起,大夏天出门前没看天气信息,你穿着偏厚的牛仔长裤就出门了,在离家5分钟后开始狂冒汗。在热得烦闷的同时,你不禁想到“唉,我本来该穿条薄点短点的,肯定比现在凉快”。后悔的情绪就这样产生了。但不仅仅是情绪,你经历了一个思考过程,在脑海里对比了穿长裤和轻薄裤子的差别后对现状产生不满、焦躁和沮丧。后悔,就是这样一种认知想法和情绪共同参与的过程。
仔细想一下,后悔大都是源于对现状不满意,思绪在逃离此刻,编织着过去的某种可能性,幻想着一种更好的“现在”。心理学家把这种思索比现实情境更好的假想过程,叫做上行反事实思维(upward counterfactual-thinking)。这种假想一般有三种类型,分别是加法式(additive)、减法式(subtractive)和替代式(substitutional)。
简单来说,就是假如做了、假如没做、假如做了这个而不是那个。以选奶茶搭配来说,手捧着粉圆红豆垫底的你,可能想着如果我当时多加一点燕麦就好了(加法式),如果我当时没有放齁死人的红豆就好了(减法),如果我当初选的是爱玉不是珍珠就好了(替代法)。但不管后悔以何种形式出现,我们都认为另一种可能性下的结果比自己现在的处境好,产生了后悔。
对现状不满以致后悔的事情,可太多了,小到昨天点的一份外卖,大到人生规划和选择。有的后悔只持续几天,我们略加思索就会放过自己;但有的后悔因为离自我太近、对比过于鲜明,我们会久久难以释怀。究竟什么样的后悔会更让我们揪心呢?或许,这是我们进行选择、把控生活的关键。
研究发现,当后悔和自我实现扯上关系时,这种情绪会更为深重。
康奈尔大学的汤姆·吉洛维奇(Tom Gilovich)和他的学生沙伊·戴维达(Shai Davidai)就发现,相对于没完成肩上的责任义务,人们没能实现我们理想中的目标、野心、梦想时,衍生出来的后悔更强烈。在这个研究的六个实验里,研究者召集了百余名被试写下对自己的后悔,并把这些后悔归类到两种自我里:理想自我,或责任自我。结果发现,被试们对未实现理想的自己而后悔占到了72%。
而当被问到一件生活最后悔的事情,76%的人都在表述未能达到更好的自己。
如果无力改变现状,我们会渐渐习惯去接受。但当我们发现有机会更正时,后悔的情绪会汹涌而来。如果只有一条路走,可供选择的方案很少时,你不太容易后悔——毕竟没有什么多余选择,我只能这么选。面对无法改变的现状,我们倾向于将现在的情境“合理化”,比如找到事件中幸运点,把某种选择赋予独特的自我价值等等。
但如果能接触到“另一种可能性”,那情况就不太一样了。特别是可修正的机会就摆在我们面前时,此前的选择带来的后悔感可能会更强烈。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心理学家尼尔·罗斯(Neal Roese)和艾米·萨默维尔(Amy Summervile)两位教授就发现,察觉可改正的机会(perceived opportunity)会让人产生更强烈的后悔感。
他们让在校大学生写下自己对人生不同方面的后悔,发现更容易导致后悔的环节主要是恋爱、友情、学业、休闲兴趣、自我提升等方面,而这些同样是他们觉得最有机会改变的。如果某件事能让他们对过去的后悔抱有可以修改、变好的期盼时,那么他们倾向于对此产生更大的后悔感。
还有一个更具体的例子。研究人员将一个选择实验伪装成了摄影课。被试们在一节摄影课上自由挑选自己想要的照片来保存。一部分人拿完就走,而另一部分人则有更换照片的资格。对这部分有特殊“反悔机会”的人来说,本来是多次机会意味着多种选择,但他们对自己的选择反而容易不满意、不确定。相比那些拿完就走的人,他们对自己选择的照片满意度低很多。
此刻的后悔,点亮进行调整的信号。
后悔毫无疑问是负面情绪,但相对于其他负面情绪诸如愤怒、焦躁、物料、失望、害怕、嫉妒等来说,人们对后悔却没那么反感。加拿大心理学家科琳·萨弗里(Colleen Saffrey)发现,人们认可后悔有助于自己了解过往经历、积极采取行动、避免逃避、认清自我和改善社交关系。也就是说,后悔就像一个认知警报器,我们由强烈的自责推动着,来对过去的选择进行反思,评估现在的状态来做出改变。
这可能和后悔的功能性有关,这种不舒适的情绪,在暗示我们该做出调整了。采取行动,是弥补这种后悔的有效手段。
后悔让你了解过往,采取行动。罗斯和萨默维尔在评论文章里提到,大量的研究发现短期内我们会因为做了某事而后悔,但从长期来看,遗憾没有完成什么的后悔感会持续更久。他们推测原因,依然是在可否修正、可否弥补上。以健身为例,相比办过健身卡的人因一时的开销而后悔,没健身的人,会长期被遗憾包围。
办卡的一时肉痛,随着时间过去可以消退,甚至你去健身房挥汗如雨那少数的一两次,都在产生新的经历和价值。而未做的事情,正因为存在多种弥补可能性,会让我们反复思量,让念头萦绕在脑海里持续更久,磨得你难受——这种难受,是驱使你不要坐以待毙,赶紧采取行动的一个信号。总之,做了,总比没做好。
后悔的坏处。后悔促进改变和行动,但沉溺其中却并不健康。迷失在过去经验的失败感里,也会影响我们的行动力。追求完美主义的人容易对未来的决策反复权衡,预测各种选项下自己是否会后悔,将选择变得尤为困难,犹疑“我怎么选都会出错”。行为停滞,进一步推动着后悔越滚越大。
过多的后悔在情绪上也意味着被自责包围住。后悔的产生就带着比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把炮火对准了自己,将自己过去的行为评判成失败和错误,产生自责。
而自责的情绪,往往也会伴随着羞耻感、愧疚感、悲伤、懊悔、挫败等负面情绪,也容易让人陷入对消极情绪的反复思索里(即情绪的反刍)。如果持续得过久,这些消极思维会吞噬我们的自信和动力,让我们难以集中注意力理智思考,继而增加无力感,剥夺了生活的满意感,也可能在为抑郁埋下种子。
所以,当自己对现状不满产生后悔感时,需要打破自我责备的思维圈,将后悔情绪进行分散,不如试着:承认过去的事情已经发生了,结果虽不尽如你意,但先从接受它开始;情绪上的失落、痛恨、哀叹,通过倾诉、吐槽来排解,找到其他分心的放松方式也不错;收集个人信息,反问自己当初由于哪些动机、情绪原因、信息因素做出的选择;思考可以总结的地方,分析原因:是因为当时信息收集不足,时间匆忙思考时间不够,还是忽视了自己的某个需求?
积极寻找弥补方案,期待提升。如果没有好的解决方案,像体谅朋友的难处一样允许自我原谅。重要的是,人人都会后悔,你要做的是别放任自己留在自责的泥潭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