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人格、恋物癖、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受虐妇女综合征、罪犯崇拜情结、反社会人格、食人狂魔……看到这些词汇,你一定脑补出了许多光怪陆离的犯罪剧情。不管你是否真正明白它们的含义,反正听起来都挺吓人的。影视作品自然也少不了对它们的渲染。尤其当它们和一些玄学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你会觉得科学的边界都模糊了。那么,我们能用它们来预测犯罪行为吗?当遭遇类似危险时,如何自我保护?
首先应明确:文学作品通常都有夸张的成分。这些我们看看就好,不必当真。但另一方面,了解这些词汇的真正含义和成因是有现实意义的: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预防潜在危险,又可以让我们更有效的帮助身边的人。比如有的女生明知男友是"渣男",却仍然爱的死去活来,不忍分开;有的女性长期遭遇家暴,却依然逆来顺受,甚至拒绝别人的帮助……面对这些情况,作为旁观者的你一定完全无法理解,甚至不论你怎么劝都没用。
这时候,了解当事人的心理动机、采取正确的干预手段就很有必要了。
解释几个大家比较关心和常见的:
1)多重人格障碍也叫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DID),可通俗理解为"同一个身体里住着好几个灵魂"。DID患者的重要特点就是"自我感"缺失,拥有多个不同的人格特征。这些人格可以拥有不同的性别、年龄、种族甚至物种,并会轮流"控制"患者。
有的患者的不同人格之间知道彼此的存在,甚至可以互相交流(自言自语);而有的则察觉不到彼此的存在(记忆断层)。DID成因较为复杂,一般认为与童年创伤有关。因遭受创伤而"分裂"出来的人格可能存在缺陷,如得不到正确的干预,有可能导致犯罪。
2)恋物癖 Sexual fetishism/Erotic fetishism恋物即以某些特定的无生命物体或人体部位作为性欲对象,由该物体或部位获得性激励,或通过某个生殖器以外的、通常与性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具体对象而得到性兴奋和性满足的一种性现象。一般来说,恋物癖会对个人社交、职业等方面产生影响,并造成临床型痛苦,持续时间通常在6个月以上。
恋物癖多由后天因素导致,如性教育缺失、缺乏家庭温暖、色情制品诱导、长期被欺凌/排斥等。不极端的恋物癖患者通常不会出现攻击行为。比如内衣窃贼被发现后通常选择逃跑,但也有少数极端者会采取攻击行为。这时如果大声呼喊反而可能诱发危险。
3)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又叫人质情结。是指被害者对于加害者产生情感、同情加害者,认同加害者的某些观点和想法,甚至反过来帮助加害者的一种情结。常见于绑架、囚禁、战俘、虐待、邪教、传销组织等当中。女性比例较高。FBI人质数据库显示,约8%的人质表现出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症状。患者可能不愿意出庭作证,甚至阻挠解救行动。心理学研究认为,情感上依赖他人且易受感动的人较易产生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4)受虐妇女综合征又叫被虐待者症候群,属于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的一种,常见于家暴案件中。这些家暴案件呈现明显的周期性,分3个阶段:①关系紧张。施暴者反复表达敌意和愤怒,受害者为了避免挨打,会拼命迎合对方,满足对方的不合理要求。②发生暴力。暴力行为与受害者的行为完全没有关系,只与施暴者的心情或在外面遇到的不顺心有关。
有的受害者会预感到暴力即将发生,会主动"引爆"以提前进入第三阶段。③和好如初。暴力结束后,施暴者会悔悟、认错,并表现出极大的温柔。这一阶段的甜蜜往往是受害者选择继续忍耐的理由——虽然明知第一阶段马上就会到来。BWS患者的常见特征有:否认对方施虐、对自己的行为感到自责、把希望寄托于施暴者主动洗心革面等。外人通常不会意识到这是一种应激障碍,故直接"劝离"并无多大帮助,甚至可能让受害者越陷越深。
现实世界比艺术作品更加复杂和残酷,我们无法理解的"光怪陆离",也许在一些少数群体眼中就很平常。如果缺乏必要的理解和了解,就可能发生不可预知的危险。了解ta们、理解ta们不仅有助于让自己规避危险、保护自己,更可以帮助别人。果壳与刑侦专家、10余年一线刑侦经验的黄晶警官合作,推出这套实用的《教你避免身边的隐藏伤害》手册。
手册包含4部分:①常见病态心理解读②典型犯罪案件解读③常见自我保护技巧④影视作品中的"玄学"辟谣。60节音频大课50+热点奇案解析30种实用自我保护技巧揭秘犯罪背后的动机预知潜在危险和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