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第4期AI Time邀请到了4位重磅嘉宾,就“数据共享开放与隐私保护”这个似乎高深,又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话题展开讨论。本文由大数据文摘出品,作者:易琬玉。上周一,在第四期AI Time论坛中,几位嘉宾用“垃圾值不值得快递取决于这包所谓垃圾的价值”类比了“数据是否值得被加密后共享”这个问题。
如何处理数据共享与隐私保护之间的矛盾早已成为了当前数据圈的热议话题,本期“智源-AI Time”邀请到了明略科技集团首席科学家吴信东教授、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朱小燕教授、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徐葳副教授,以及微众银行人工智能部副总经理吴海山博士,共同论道了“数据共享开放与隐私保护”这个似乎高深,又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话题。
数据开放的三大必要条件包括:数据资源的标准化、数据质量、开放和共享不等于免费。数据共享和开放在产业界的趋势和挑战中,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徐葳副教授提到,“来自业内的数据可能不如分布在地方政府手里的数据多,但是很多人会明显觉得BAT似乎把数据用的更好。”微众银行人工智能部副总经理吴海山认为,金融行业对数据的应用和管控会更加严格。
“离开数据服务谈数据隐私都是耍流氓”,机器学习需要大量数据,数据的共享无疑是学界和业界共同期待的,但是数据的共享也离不开对于数据和隐私的保护。数据加密技术大盘点中,差分隐私、安全多方计算、k-匿名技术等被提及。隐私保护的政策问题中,2018年5月25日,欧洲联盟出台《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这是全球目前最严格的数据保护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