铲屎官似乎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执着于和自己的喵喵对话,还喜欢加戏,觉得它们什么都能听懂。“西树,你怎么在欺负兔子”“西树,你怎么在抓虫子”“西树,你又长胖了”……可是,无论铲屎官怎么叫唤,喵星人始终趴在地上一动不动,它们是不知道铲屎官在叫自己的名字吗?或者……就是懒得理你?| 邓彪
日本上智大学心理系副教授斋藤敦子(Atsuko Saito)与她在东京大学的合作者,一直在研究猫能否听得懂自己名字这个问题。他们采用了一套改进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解开了铲屎官们的疑惑:猫知道自己的名字,也能将自己的名字与其他猫区分开来。这项研究今年4月发表在了期刊《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上[1]。
野生猫自一万年前无意向人类展示了它们高超的捕鼠技能后[2],便开始与人类过上“同居”生活了。它们不仅是人类的朋友,还是人类的好帮手。在共同生活了一万年后,它们似乎从我们这里学会了点儿什么,比如像我们一样知道自己拥有一个专属的“代号”。
斋藤敦子教授在研究中采用了心理学中经典的“习惯化-去习惯化”(habituation-dishabituation)范式。所谓习惯化是指,某个刺激在重复出现之后,机体对该刺激的反应会逐渐减弱。任务通过录音设备,首选以15秒的间隔向猫依次呈现4个短词,然后再呈现它们的名字。所有短词与猫的名字均保持相同的音节和长度,比如先呈现“椰树-樟树-松树-柳树”,再呈现名字“西树”。
依据任务逻辑,如果猫没有赋予名字以特殊含义的话,那么它们会对包括名字在内的5个短词产生相同的习惯化,也即它们的反应将随着“椰树-樟树-松树-柳树-西树”的呈现而逐渐衰减。但是,如果猫能识别出自己名字,那么它们只会对前4个“树”的反应逐渐减弱,而在“西树”出现后反应又会重新提升,即发生“去习惯化”。去习惯化的出现也意味着猫能够将自己的名字和其他名词区分开来了。
第一轮实验中有16只实验猫加入。随着前面4个短词依次呈现,它们表现得越来越沉默;然而,在第5个短词即它们的名字出现后,多数猫都出现了明显的动作,它们会动动耳朵或是转转小脑袋去瞧瞧是谁在发出声音。不过,相比于一般名词,听到名字后,猫并没有更多地嗷嗷叫或是摇尾巴。虽然只是动动耳朵或脑袋,但对于高冷的喵星人来说,这些已经足够表明它们的青睐了。
为了得到更精确的数据,实验者事后还根据现场视频对所有实验猫的反应程度打分。结果得到了相似的趋势:它们的反应程度会随着前面呈现的一般名词递减,而在自己名字出现之后呈现一个明显向上的拐点。这些结果说明,在猫的心中,名字与普通名词是不一样的存在,它们能知道铲屎官在叫自己。
虽然猫对名字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但有一个问题是,它们怎么知道这个名字是在叫自己呢?接下来,实验者邀请了另外34只实验猫加入任务。这些猫都是与至少4个同伴一起长大的,它们一部分来自普通家庭,另一部分来自猫咖。这次的任务略有升级,前面呈现的4个短词不再是一般名词了,而是与它们共同长大的其他猫的名字。
结果在任务中,当前面呈现同伴的名字时,实验猫的反应同样是依次衰减;但在自己的名字出现后,有些猫的反应程度又立刻回升。有趣的是,这种对自己名字的去习惯化只存在于普通家庭中的猫身上,那些在猫咖长大的猫却不能很好地区分自己与同伴的名字。斋藤敦子教授认为,这种差异可能是由猫咖复杂的环境引起的。
在猫咖中,有各种各样的客人会呼唤猫的名字,而且这些客人也不会很明确地将猫与不同名字一一对应,因此才让它们在理解名字时出现了混乱。
动物们是如何识别名字的呢?斋藤敦子与合作者一直致力于揭示喵星人与铲屎官之间的互动模式。在早前的研究中,他们便发现,别看猫平时对铲屎官不理不睬,但是它们却能在众多声音中识别出属于自己铲屎官的声音,并对它投入更多情感和注意[3]。本研究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现,猫不仅仅敏感于铲屎官的声音(音频信息),还敏感于铲屎官呼唤自己的名字(字符信息)。
不只是猫,目前的研究发现,猿猴、海豚、狗甚至鹦鹉都可以识别出自己的名字来。它们识别名字的方式与人类基本一致,都是在反复经历某个特殊字符伴随自己的事件之后,才建立这个字符与自己的关系,这实质上是一种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大脑中似乎存在一个姓名中枢(对人类而言是包括额中回、颞中回及颞上回等一系列脑区在内的区域),专门负责在听到名字的时候立刻告诉机体“有人在叫你了”[4]。
而大脑这块区域发育得越完善的物种,也能越快速、准确地识别出自己的名字。猫在这方面似乎落后狗不少。
总之,别看你家喵对你的叫唤毫无反应,实际上,它知道你在叫它的名字,只是单纯不想理你。但是,鉴于有些猫咪发育迟缓或是学习不良,它们也可能真的还没记住自己的名字。辨别喵能否识别自己名字的方式已经告诉你了,感兴趣的铲屎官快回家试试,看你的喵反应如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