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二号落幕了,这群年轻人依然在路上

来源: 科学大院

发布日期: 2019-07-20

天宫二号正式完成历史使命,背后有一群平均年龄35岁的年轻科学家团队,他们负责有效载荷的正常运行和科学数据的充分利用。这个团队通过有效载荷运控中心,确保了天宫二号上各项实(试)验的有序、安全运行。他们的工作包括规划资源、实时监控和远程操作,确保了天宫二号的成功运行,并获取了大量宝贵的科学数据。

7月19日,天宫二号正式完成了历史使命。作为我国第一个空间实验室,它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近三年的时间里,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有一群平均年龄35岁左右的年轻人,日夜陪伴着天宫二号,可以说,没有他们,就没有天宫二号有效载荷的正常运行,也没有天宫二号科学数据的充分利用。

天宫二号安排了14项实(试)验,51件载荷设备,是目前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历次任务中开展应用项目最多、最繁忙的一次任务,如何保证它们在太空有序、安全运行?确保各项实(试)验顺利开展?答案是:需要一个太空实验大管家——有效载荷运控中心。他们就像是天宫二号实验室的大脑、眼睛、“手”。

做为“大管家”中的一员并不容易:刚刚硕士毕业的新人承担的第一件工作就是设计天宫二号的规划软件,2年没有休息过一天,不但需要IT技术过硬,还需要不断与实际用户(科学家交流);为了挖掘出系统中的bug,他们经常开启“互相挖坑”的测试模式,模拟用户的实用角度,“花式”把对方负责的部分“用到崩溃为止”。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团队,天宫二号成功发射入轨近三年来,“大管家“共安排载荷工作近2万次,上行指令20万条,接收数据4300余轨,原始数据量近100TB。各种科学载荷获取了大量宝贵的科学数据,为许多新技术完成了在轨验证。

天宫二号携带了一大批高端的观测实验设备,比如:三维成像微波高度计,这是国际上第一次实现宽刈幅海面高度测量并能进行三维成像的微波高度计,对海洋动力环境参数监测、海洋预报等非常有帮助,还能获得陆地三维地形信息。不过,这些观测数据并不能直接到达用户手中发挥作用,需要通过中继星传回地面,再由专门人员进行收集、处理、分析、质量控制、存档、管理,转化成符合用户需要的数据产品,转移到科研工作者手中。

而这,就是工程信息中心的工作了。可以说,他们打通了数据与用户之间的“最后一公里”。截止2019年7月19日,天宫二号地面数据处理系统共接收各类载荷原始数据约58TB。经地面系统处理后,生成的对地观测载荷高级产品约70.5TB。对于天宫二号,这些幕后英雄们怀有深刻的感情,工程信息中心的工程师们说:“与天宫二号朝夕相处的日子里,他的一举一动都时刻牵动着我们的心,那些激动人心的瞬间历历在目。

我们仍清晰地记得他发射升空、载荷开机、与天舟一号对接、配合航天员在轨完成各种实(试)验等的场景。”不过,他们早已有了更高远的目标——空间站。现在,对于普通人来说,天宫二号已经正式谢幕了,而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他们正在继续奔向下一站!

UUID: cafa037d-1645-4a0d-91d3-fc8db391515b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科学大院公众号-pdf2txt/2019年/2019-07-20_天宫二号落幕了,这群年轻人依然在路上.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4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