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们通过各种显微镜,将身处的世界放大数十倍甚至数百倍,周遭那些原本很平常的东西,都换上了一幅非常精彩的模样。这次我们不妨更“激进”一些——直接站在微生物的视角观察世界,会看到一幅怎样的图景呢?图书《我包罗万象》能够回答这个问题。提到微生物,你会想到啥?危险的病毒、肮脏的细菌?实际上微生物与我们的关系,远远不能简单地用朋友或者敌人来概括。
人体体内和体表的微生物数目,和人体本身的细胞数一样多,我们与之一起构筑起了一个纷繁变幻的“人体微生态”的图景。图书《我包罗万象》将带你踏入这个前所未见的世界,书中的许多案例,既是最前沿的科研对象,也是一段段有关于科学发现的精彩故事,其中许多发现,能够让你大吃一惊。线粒体是从细菌”变来“的?
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的演化,是一个近乎“巧合”的事件:能够为细胞提供能量的线粒体,实际上是一枚古菌将一枚细菌“吞下”的结果。古菌提供了真核细胞的基本架构,而细菌最终变成了线粒体。这种被“驯服”的细菌为细胞提供了更多能量,让真核细胞长得更大、聚集更多的基因,变得更加复杂。
然而线粒体一旦裂开,或者出现在了错误的地方,它能产生的伤害也是极其巨大的——你的免疫系统依然会将它识别为入侵者,产生剧烈的免疫反应,甚至可以危及生命。它们还能操纵昆虫性生活?地球上最成功的微生物,要数和昆虫“相爱相杀”的沃尔巴克氏体,它们定殖了超过40%的昆虫,散布到了全世界每个角落。这也是本书作者埃德·扬“最喜欢的微生物”——完美地表现了微生物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它是寄生体,会操纵昆虫的性生活,杀死雄性或者改变雄性的精子,让黄蜂通过克隆来繁殖(只有卵才能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然而,它也保护着宿主,为宿主提供营养,使它们免受一些病原体的侵扰。最神奇的是一种蛾子,它的幼虫住在苹果树的叶片里,而某种寄生的沃尔巴克氏体能够释放激素,阻止叶片枯萎,为蛾子的幼虫和它们自身都获取生存空间。肠道里的菌群真复杂。
2005年,研究人员从志愿者的肠道中的不同部位收集了一些样本,鉴别出了近400种细菌和1种古菌,其中有80%都是从未发现、从未命名的未知物种。它们究竟有什么用?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和我们人类有着怎样的关系?我们现在还曾知晓。这是一本每个人都可以捧来阅读的书——不管你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业内人士,还是对科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虽说有大量的前沿研究内容,但《大西洋周刊》主笔、科学记者出身的埃德·扬(Ed Yong)的讲述,却十分自然亲切。这本书带来的,更多是启发,而不是确定的结论——换一个视野看世界,那些熟悉的东西变得更有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