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科学人

作者: 赵永新

来源: 光明网

发布日期: 2019-07-07

《三代科学人》一书通过21位科学家的故事,展现了新中国成立至今三代科学人的求学之路、治学之法、做人之道,探讨了科学家的初心、勇气、选择以及他们对国家和科学的贡献。

韩启德院士作序《三代科学人》:真实的力量,真实的人

由人民日报资深科技记者赵永新撰写、中国科协名誉主席韩启德先生作序的《三代科学人》一书,近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新中国成立至今,从钱学森、屠呦呦到王晓东、施一公,从邵峰、李文辉到颜宁到许晨阳,是什么样的初心促使他们走上共同的科学之路?在看不见尽头的漫漫长夜中,是什么激励他们勇毅独行、迎来黎明的曙光?又是什么,能让这些智商超常的人自愿选择常人难理解的鼓噪乏味,并乐在其中?除了科学上的探索,他们在忧虑什么、期盼什么?

《三代科学人》一书,或许能告诉你一些答案。

本书作者赵永新,现为人民日报社经济社会部科技采访室主编、高级记者,笔名“柏木钉”“李晗冰”等。他1995年入职人民日报社,2007年之前主要采访环保新闻,曾于2005年第一个报道了圆明园湖底铺设防渗膜事件。2007年之后,他转岗采访科技领域。

期间,除了《我只有三分之一时间做科研》等深度报道,他还以“柏木钉”的笔名发表了百余篇针砭科技界时弊的短评,如《还有多少XXX之父》《莫让“零容忍”变成零作为》《院士代表最高水平吗》等,笔带锋芒、发人深思。近年来,他以“李晗冰”的笔名,在微信公号“知识分子”上发表了多篇科技长文,如《跟班式科研 误己误国——某国立研究所所长的自白》《引进诺奖得主?别闹了》等。

这些文章在科技界引发共鸣,有的还得到中央领导的批示,对于澄清错误认识、纠正科研误区、净化学术空气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代科学人》收录了新中国成立至今的21位科学家的故事,包括:钱学森、师昌绪、吴良镛、闵恩泽、朱光亚、屠呦呦、徐凤翔等7位科学前辈,邓兴旺、王晓东、俞德超、王印祥、施一公、朱健康等6位中年俊杰,以及张宏、李文辉、隋建华、邵峰、罗敏敏、颜宁、刘颖、许晨阳等8位后起之秀。

在10多年的科技报道中,赵永新采访、结识了许多科学家,有的还成了朋友,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喜所忧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作者通过真实的故事、生动的细节,带你走进科学家的世界,同他们一起发现科学之美、探讨人生的真义。

从老中青三代科学家的求学之路、治学之法、做人之道中,除了感悟他们朴素的家国情怀,领略他们不唯书、不唯上、独立思考、理性质疑、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读者或许对“短暂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这个问题有新的理解。

附:韩启德先生为此书撰写的序言

真实的力量

韩启德(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名誉主席)

我认识赵永新同志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却印象深刻,有“同道”之感。

交往中我能感受到:他是一位非常勤奋、敬业的科技记者。2007年之前,赵永新主要采访环保新闻,曾在2005年第一个报道了圆明园湖底铺设防渗膜事件。2007年之后,他转到科技领域,一干就是十多年。

期间,除了用真名采写过《我只有三分之一时间做科研》《基础研究有什么用》等深度报道,他还以“柏木钉”的笔名发表了一百多篇针砭时弊的科技短评,如《还有多少XXX之父》《莫让“零容忍”变成零作为》《院士代表最高水平吗》《别把科学家逼成会计》等,笔带锋芒、切中要害,读后发人深思、令人警醒。

近两年,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赵永新用“柏木钉”的笔名在微信公号“知识分子”上发表了多篇科技长文,如《跟班式科研 误己误国》《引进诺奖得主?别闹了》《基础研究不能大跃进》《“以帽取人”“按帽论价”:“帽子大战”几时休?》等。这些文章在科技界产生了广泛共鸣,有的还得到中央领导的批示,对于澄清错误认识、纠正科研误区、净化学术空气等,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UUID: e450c459-6886-4d06-b22e-9eed7b1f7ce8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返朴公众号-pdf2txt/2019/返朴_2019-07-07_韩启德院士作序《三代科学人》:真实的力量,真实的人 展卷.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58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