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大院er要带你去昆明,看看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昆明植物所”),楼与景,花与树之间会是一幅幅怎样的图画?不过,我们先上天。识别下方二维码,从空中视野看看这别样的景色~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昆明植物所”)是中国科学院直属科研机构,是我国植物学、植物化学领域重要的综合性研究机构。研究所以“原本山川 极命草木”为所训,旨在认识植物、利用植物、造福于民。
研究所建有昆明和丽江两个园区,其中昆明占地面积1018亩。研究系统设置“三室一库一园”,即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东亚植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重点实验室、资源植物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昆明植物园。植物标本馆(KUN)馆藏标本150余万份,是全国第二大植物标本馆。种质资源库已保存野生植物种子10048种,约占中国植物物种总数1/3。
昆明植物园始建于1938年,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下称: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园立足我国云南高原,面向西南山地和横断山南段,是以引种保育云南高原和横断山南端地区的珍稀濒危植物、特有类群和重要经济植物等为主要内容,以资源植物的引种驯化和种质资源的迁地保护为主要研究方向,集科学研究、物种保存、科普与公众认知为一体的综合性植物园。
园区开放面积44公顷,分为东、西两个园区,已建成了山茶园、岩石园、竹园(以竹类为主的水景园)、羽西杜鹃园、观叶观果园、百草园、木兰园、金缕梅园、极小种群植物专类园、裸子植物园等15个专类园(区),收集保育植物7000余种和品种。
中国科学院东亚植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重点实验室(Key Laboratory for Plant Diversity and Biogeography of East Asia,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前身为1993年在吴征镒院士提议下成立的所级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开放研究实验室,于2006年12月进入院重点实验室行列,曾用名“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重点实验室”。
重点实验室以生物多样性、生物地理及系统演化为主要研究方向,将生物多样性高度富集的我国西南和喜马拉雅地区作为重点研究区域,紧盯东亚植物区系中的重要关键类群,整合植物系统学、生物地理学、古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等多学科,开展生物多样性形成与演化、生物地理格局成因和适应性进化等研究,揭示东亚植物区系的起源和演化机制,为生物多样性基础研究和保护做出重大贡献。
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前身为1957年创建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昆明工作站植物资源化学研究组。1958年昆明工作站扩建为植物研究所昆明分所,植物资源化学研究组改名为野生植物资源利用研究室,1963年改称为植物化学研究室。
1987年8月研究室成为中国科学院植物化学开放研究实验室,2001年10月经国家科技部批准开始建设为国家重点实验室,2003年8月通过验收,2006年、2011、2017年通过评估,获得良好的成绩。
该实验室定位于“植物化学与植物资源持续利用”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面向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以我国西部地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研究对象,以天然产物为核心,有机化学为基础,与生命科学等多学科合作交叉,开展植物化学与植物资源、天然产物活性与功能、天然产物化学合成与生物合成、创新天然药物等研究,为我国植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学科发展和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做出贡献,逐步建设成为引领国际植物化学领域的研究中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