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公里外的自然观察节

作者: 朱提

来源: 博物

发布日期: 2019-07-03

本文详细介绍了2019年广汽丰田自然观察节在云南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活动情况,包括活动的目的、过程和成果,强调了自然观察的重要性以及公众参与自然保护的意义。

对于大自然,我们始终是其中的一员。和所有动物一样,我们也在用眼睛,用双手双脚一点点探索这个世界。尤其是近几百年来,科技的空前进步让我们有了全新的思维方式。对于陌生的生物,我们最初往往是观察,进而是研究、认知,然后想着利用,最后可能是改变。我们已经可以轻而易举地进行转基因的操作,似乎利用和改变越来越容易。但是观察和认知却被我们渐渐忽略。科学是一座金字塔,并不是顶端上的人越多越好。

基础坚固才能越爬越高,全都放弃基础直接登顶,其实很危险。《博物》作为一本科普杂志,一直以来不遗余力地推广自然观察和认知,强调大自然的神奇和未知,鼓励公众走进大自然,依靠自己的力量发现新事物、新问题。如同编辑张瑜的实力栏目“自然笔记”一样,他每期都要花费大量时间在野外观察、记录、绘图和摄影。

每篇都有独创、个性的观察视角和发现,这不仅对公众是种激励,对于我们这些学动物、植物、天文、地理的编辑来说,也始终是个鞭策——只要有机会,博物的编辑们都会积极地投身参与各种自然观察类的活动。

因此,在今年春末夏初之际,我们参加了由广汽丰田,携手中国绿化基金会、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在云南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举行的“万物·森生不息” 2019年广汽丰田自然观察节。自然观察也能过节?当然能!

组织和呼吁更多的人投身到这项有趣、有意思的自然活动当中,就是过节!自然观察节中,自然爱好者们一同走进云南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一场自然爱好者们的比赛,当然,过自然观察节不是喝酒跳舞,而是一场科普竞赛。

这次由广汽丰田携手中国绿化基金会、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筹划举办的自然观察节活动中,邀请到众多广汽丰田车主、在校大学生、员工志愿者,与具备一定自然科研基础的志愿专业团队一起,跟随自然讲师、环保大咖一同走进云南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保护区里记录途中所见闻的动植物物种信息,及以GPS定点并拍摄生态照的形式,观察、记录和分析动植物信息,最后再由专家对数据结果进行评审。

自然爱好者们用相机记录途中发现的动植物物种。这种比赛的最终结果可能很参差,毕竟参赛者对自然界物种的认知水平不同,但过程却很有意义——在学会认知自然界动植物的同时,进而加深对生态变化和自然更替的了解。同时,专业团队记录的调查结果,也可以从侧面帮助科研机构了解和统计该地区的物种类型和种群数量,这相当于是一次小规模的物种普查,每个自然爱好者都能参与其中。

经过5天的自然观察比赛,志愿者们共记录到鸟类59种,植物355种、兽类2种、两栖爬行类5种,并有4种鸟类是保护区的新记录,分别是红交嘴雀、乌嘴柳莺、崖沙燕和栗头鹟莺。

其中,崖沙燕是我国有益、有经济价值、有科研价值的“三有”保护动物,喜欢在沙土崖壁上筑巢,又名“崖壁建筑师”,崖沙燕是一种食虫益鸟,尤其善于捕捉低空飞行的蚊蝇等害虫,它们喜欢在温和湿润气候生活,常见于在河流或湖泊周边,崖沙燕对生活环境要求高,通常会选择水草丰美的地方,本次活动中我们新发现了这一物种,也说明了保护区生态环境近年来有了较大的改观。

通过这些记录可以发现,云龙地区的物种和种群是逐年增多和丰富的,在森林里,物种越丰富越多样性,代表其生态功能就越强大,也标志着这一地区的生态条件越来越好,不然怎么会吸引一些以往没有记录的物种来此定居呢。

活动中收集到的动植物信息,将有助于日后开展科学恢复森林工作。同时,在整个比赛过程中,很多自然观察“小白”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也学到了很多自然观察技能,比如:如何把握自然观察的简单六要素、自然观察的禁忌、如何快速自然手绘、如果做自然收集物等等。这些技能都是博物学中最重要、最经典的自然探索方式——如果想了解更多细节,我们每期杂志上都有相关栏目“自然笔记”详细介绍。

其实想要记录自然笔记并不是一件门槛高、入门难的事情。不用纠结自己是否有绘画基础,只要你从心理做好接受和融入大自然的准备,便可以随时开始。首先,准备好纸笔,选取四周自己最感兴趣的动植物,可以借助工具、图鉴等进行细心观察,通过全感官触摸、嗅闻、观看等进一步了解所选取的物种,观察动植物的叶脉纹路、叶缘、翅膀上的花纹、羽毛质感等信息。

然后靠近记录对象坐好,取出笔记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记录自己看到的花草虫鱼,素描或速写,黑白或彩色,都不是问题,最主要的是你有一颗亲近大自然的心。自然爱好者细心观察身边的动植物、制作自然观察笔记。

为什么是云龙?可能你会奇怪,为什么全国那么多保护区,广汽丰田自然观察节会选在云龙天池呢?其实这背后有个故事……云南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和最独特的地区,被誉为“生物基因宝库”。而位于云南的云龙,是目前我国发现全球仅剩3000多只的滇金丝猴,最南端的栖息地,生物多样性出众,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滇金丝猴——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然而,2014年的时候,一场大火烧毁了当地的一片4200亩森林,打破了这里的生态系统平衡,还切断了滇金丝猴迁徙的廊道。切断迁徙通道就意味着会造成物种间的生殖隔离,甚至影响种群繁衍和数量,这让很多学者和专家感到担忧和痛心。

于是,在2017年,广汽丰田与中国绿化基金会、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一起,在云南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筹划和开展了“多重效益森林恢复项目”——一个很系统、很复杂的自然恢复公益项目,包括了植被恢复、数据调查、物种监测、社区发展以及自然教育等几大方面。

科学恢复森林,不能只补种树,还得因地制宜。

首先,要制定专业树种恢复计划——遵循“本地种树”、“针阔混交”的原则,种植适合当地气候和地理条件的云南松、华山松、麻栎和旱冬瓜等植物。然后,对于补种效果还要进行监测,例如成活率、补种后水土改良的效果等等,并且通过物种调查,持续观察这一带生态环境恢复的状况,毕竟恢复得越好,物种数量和种群才会越多;最后就是动员社区村民的力量,为被毁森林培育树苗。

除了种植当地普通的树种,还将适当种植一些经济作物,增加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来源。比如华山松,它的松子具有不错的经济价值,可以成为当地村民的经济来源,通过各种宣传也都能为当地的农副产品打开渠道——是不是算一举多得的项目?

种下华山松树苗,助力恢复当地保护区的森林生态系统。套路嘛?不存在的!

说到这儿,没准你就明白这次自然观察节的目的了——那就是它承担了“多重效益森林恢复项目”中,数据调查、物种监测和自然教育这三块内容,是不是满满的套路?nonono,这也恰恰是呼吁公众参与到自然保护中最好玩的方式。这个项目从2017年至今,已经开展了三年,自然观察节也是第二年举办。

经过近3年的人为补种和自然更新,在这三年当中,广汽丰田携手中国绿化基金会、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已在保护区种植树苗11.95万棵,恢复植被700亩,通过各种数据监测手段收集森林生态指标,来判断森林生态恢复的程度,助力逐步恢复当地保护区的森林生态系统。

“绿化”之类的口号都喊了几十年了,我们现在不能停留在挖个坑,种棵树的阶段了。

要综合考虑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区效益、宣传效益和教育效益,让更多人投入其中,为更多的项目提供科学指导,探索当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模式,可说意义不凡了。最后,我们在此也呼吁各位博物学的爱好者们,有时间可以从身边的自然环境开始观察。城市里的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哪怕是小规模的树林,进行持续地观察能够激发自身对动植物的认知与热爱,学习动植物物种的相关专业知识,让人们逐渐产生人与自然生物融为一体的共鸣。

如果有条件,最好与专业的老师、学长或者博物课堂这样的活动一起,科学地,有目的地进行自然观察,那就更加事半功倍啦!保护自然、关爱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UUID: 81cea1ab-df51-4f45-9ceb-a69c3c2844c2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博物公众号-pdf2txt/2019年/2019-07-03_两千公里外的自然观察节.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68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