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紧张,医药领域投资如何布局?

作者: 叶水送

来源: 知识分子

发布日期: 2019-07-02

本文讨论了中美关系紧张背景下,中国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创业及其受到的影响。通过一场沙龙活动,专家们探讨了肿瘤免疫的科研成果转化、细胞治疗监管、中美摩擦对科研及产业合作的影响等问题。专家们认为,合作是促进科研的主流,尽管中美关系紧张,但科学是无国界的。同时,对于体细胞治疗,专家们强调需要高质量的监管,以避免类似魏则西事件的再次发生。此外,专家们认为肿瘤免疫治疗仍处于青少年期,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中国生命科学快速发展。基础研究取得的进展对工业界的应用亦有很大的促进,科学家创业已成为趋势。海外优秀人才不断回国,加速了中国生命科学创新创业的浪潮。与此同时,中美贸易摩擦下,中国生命科学创新创业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6月初,“知识分子”和BioBAY共同邀请了上海免疫学研究所副所长李斌博士、百济神州公司生物药部门总监张彤博士、耶鲁大学免疫生物系助理研究员王俊博士、元生创投合伙人李国春博士等嘉宾,在苏州金鸡湖路演中心做了一场有关“科学家与企业家对话”的沙龙活动。活动聚焦肿瘤免疫的科研成果转化、细胞治疗监管、中美摩擦对两国科研及产业合作的影响等话题进行了探讨。

肿瘤免疫,不能为了转化而转化。

就肿瘤免疫领域来说,科学家如何将自己的研究转化到应用领域,企业家如何找准方向来布局企业的研发管线或投资?李斌认为,这一领域的创新创业需要找到好的团队,科学家需要跟企业家合作,要跟有经验的合作伙伴一起来做。张彤从公司的角度出发,强调首先需要做好基础研究,验证靶点的有效性,然后通过一系列的机制和标准来决定是否需要深入研究。

王俊则强调科学家、精通临床信息的医生或者专家以及企业家,这三方的有机合作对于肿瘤免疫研究转化非常关键。

医药领域出海或可“先辐射南亚”。在肿瘤免疫领域,有很多国际合作,不管是基础研究、临床试验、还是中美的跨国投资,在中美关系紧张的背景下,这些领域的国际合作是否有影响?李斌认为,合作是主流,科学是全世界共同的语言,虽然现在遇到一些问题,但它是短期的,只有合作才会促进双方的科研。

张彤表示,从研发角度来说,近年来我们的确从国外引进一些药物回来,但不知道出现摩擦之后,这些交易的难度是否会增加。王俊提到,这个话题最近很多人都很关注,目前至少在美国东部,不管是华人教授还是美国教授,他们的策略是倾向于减少(国际)合作。

体细胞治疗需要“高质量的监管”。

此前卫健委发布《体细胞治疗临床研究和转化应用管理办法》的征求意见稿,表示具有一定资质的综合性医院,在达到要求后,即可自行进行研发、生产,以及销售给病人体细胞治疗项目,业内对此意见较大,并认为此举可能会催生下一个“魏则西事件”,对此各位如何看待?如何对国内的细胞治疗进行有效监管?李斌认为,如果按照严格的流程走是没有问题的,而且细胞治疗需要往前推动,如果不推动就没法做了。

张彤觉得准入的标准要划高一点,虽然都说是三甲医院,但也有好有差。王俊强调,细胞治疗同大分子治疗差别很大,药物化学生产工艺控制(CMC)很难做,而且每个医院做出来差异很大,这也是当年魏则西事件出现的主要原因。

肿瘤免疫还处于“青少年期”。目前,肿瘤免疫发展到哪个阶段,早期、快速成长期,还是成熟期?李国春认为,免疫治疗仍处于青春叛逆期。

王俊觉得我们已经打开了一扇大门,虽然目前不知道这个门里面到底有多少好东西,但他坚定地相信:如果我们把肿瘤的免疫调节做好了,就可以很大程度上的治疗癌症——问题是我们怎么找到这些关键的元件,以及学会如何控制它,这需要时间。张彤认为,肯定是成长期,但可能已经过了野蛮生长期,现在比几年前更冷静。

李斌觉得还是青少年期,虽然我们看到了很多突破,但对人体免疫仍了解得太少,如果了解更多的话,我们就知道更多的原创靶点以及新药发现的机会。

UUID: 1c723a03-f174-4adf-a6e0-b1d650ea3b9c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知识分子公众号-pdf2txt/2019年/2019-07-02_中美关系紧张,医药领域投资如何布局?.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9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