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1年起,上海开始实施新一轮垃圾分类,经历了从试点为主到现在全面铺开的过程。上海从2011年就开始在多个小区进行了垃圾分类的试点,上述举措也是从实践中得来的经验。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的博士后李长军长期从事上海社区垃圾分类的研究工作。在本文,他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就上海垃圾分类的问题分享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从国际经验来看,经济越发达,生活水平越高,人均垃圾产生的量越多。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大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逐年递增,例如上海、北京每天产生近2.6万吨的生活垃圾,且由于近年来外卖、快递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人均产生量还在快速增长中,垃圾问题形式严峻。更加棘手的是,随着人们对于环境健康问题的关注,由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引起的邻避现象常常发生,且易引起大规模群体事件,所以各大城市建设新的垃圾处置设施正变得越来越困难。
现有的填埋场很多都面临即将饱和与封场的情况。越来越多的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后端处置能力难以快速提升的矛盾正变得越来越突出。
居民源头垃圾分类被认为是解决“垃圾围城”问题的关键,一些国家已经实践了几十年,像日本、韩国、德国等。我国从2000年开始在8个城市进行垃圾分类试点,但是由于各地分类标准不统一、缺乏配套的处置系统以及忽视前端减量化等原因而未能成功。
从2011年起,上海开始实施新一轮垃圾分类,经历了从试点为主到现在全面铺开的过程。与之前的分类试点不同的是,上海市垃圾分类从开始就是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和分类处置的全流程分类,而且重点强调了干湿垃圾分类,即将湿垃圾单独分类、收运和处置,而干垃圾仍旧进入填埋场或焚烧厂处理。
在上海市宣布将于今年7月1日正式实施《条例》之后,《条例》中的两条规定“撤桶并点”和“定时投放”引发了公众的广泛讨论和质疑,不少人认为这将为自己的生活增加不少的麻烦。上海社区中存在三种垃圾分类方式,一种是撤桶并点方式,即将楼上、楼下的垃圾桶撤掉,建立新垃圾厢房,定点分类投放;另一种是加桶方式,只在干垃圾桶旁边加湿垃圾桶;还有一种是近期关心比较多的定时定点垃圾分类,即在撤桶并点基础上加上定时投放。
在我多年走访和调研的经历中,加桶方式社区只有一个成功,其余全部失败了。唯一成功的加桶小区是一个社区自治能力超级强的小区,有工作能力超强的居委会、楼组长和共产党员,居民极其配合,不具有广泛复制的可能。而撤桶并点和定时定点方式则有很多成功的小区。从结果来看,撤桶并点几乎成为垃圾分类的必经过程,其原因可以从志愿者的角度来说明。
前面提到了志愿者在垃圾分类中起到关键作用,如果社区内有多个投放点,而志愿者的资源有限,无法做到每个投放点都有值班,那么志愿者促进的居民就有限,无法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
公众普遍关心的另一个问题是定时投放的问题,这让很多人认为自己没有投放垃圾的权利了。
之所以这样做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社区内的志愿者只能在早晚高峰进行值班,但是很多居民会错开值班时间进行混合投放,从而影响社区垃圾分类效果;二是当社区垃圾分不好类时,保洁员既要打扫卫生,又要二次分类,压力大,负担重,难以兼顾,导致厢房脏乱差,居民因此感受不好,更不会分类,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定时投放+志愿者值班的方式既堵住了“走捷径”的居民,也减轻了保洁员的压力。
保持厢房的干净整洁,也会让居民更加愿意接近厢房,进行垃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