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走了,也带走了可可西里的谜题

作者: 赵玉琴 刘晓程 张庚蓉

来源: 科学大院

发布日期: 2019-06-28

苏建平研究员在可可西里进行长达35年的科考工作,致力于藏羚羊迁徙之谜的研究,最终因病离世,他的研究为可可西里申遗成功立下汗马功劳。

电影《可可西里》中有这样一句台词:在可可西里,你踩下的每一个脚印,有可能是地球诞生以来人类留下的第一个脚印。35年来,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简称西北高原所)苏建平研究员在可可西里不知留下了多少个脚印。每年夏秋时节,苏建平都会在可可西里科考,然而从今以后,可可西里再也不会有苏建平的脚印了。

2018年6月27日,西北高原所苏建平研究员因病离世,享年55岁。从此,西北高原所失去一位好老师、好同事。苏建平走了,他的学生和同事都难以接受这个事实。很长一段时间,苏建平的学生、同事、青海省动物生态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同作研究员都“心存幻境”:他幻想着苏老师突然推门进来,兴奋地讲述最近研究的新思考、新发现、新收获……然而,这只是一个虚幻的梦景而已。

2018年是苏建平在青海工作的第35个年头,如今他必须在这片他深爱的高原上长眠了。1983年,年仅19岁的苏建平从兰州大学生物系毕业,当时,他的父母希望他回四川工作,可他却自觉请愿来偏远的青海工作,他跟父母说,“国家要开发西北,青海更需要做科研的人”。于是,他成为青海畜牧兽医学院的一名老师,两年后调到西北高原所,在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开放实验站研究鼠类生态。

可可西里平均海拔4700米,藏语意为“美丽的青山,美丽的少女”,因高寒缺氧,自然条件恶劣,被称为“生命禁区”。但是,这片禁区却是藏羚羊的“天堂”。它们如高原精灵一般,被誉为“可可西里的骄傲”。上世纪80年代,藏羚羊遭遇生存危机。因为有人用藏羚羊绒制作沙图什,导致藏羚羊惨遭大面积的恶意捕猎,每年有近2万只藏羚羊被疯狂盗杀。沙图什在波斯语中意为“羊绒之王”。

用藏羚羊绒织成的沙图什披肩,十分轻巧,可以穿过戒指,所以又被称为“指环披肩”。当时,市场上的一条沙图什标价为1.5万-4万美元——而它的代价却是5只藏羚羊的生命。

苏建平就在那个时候开始关注藏羚羊。他总觉得自己有责任,也有义务为藏羚羊做点什么。于是,他来到可可西里,寻觅藏羚羊的足迹,结识索南达杰保护站的兄弟……他把自己的目标锁定在“藏羚羊迁徙之谜”这个世界难题上。

藏羚羊每年12月交配,次年5月底6月初前往可可西里的卓乃湖产羔。7月底,母羊率羊羔返回越冬栖息地。每年,藏羚羊来回迁徙行程达600多公里。苏建平认为,藏羚羊成群结队翻过昆仑山、蹚过冰河,长途跋涉,一心向着水草丰美的卓乃湖迁徙产羔,一定暗藏着亟待探索的“生态密码”。

2017年7月7日,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在波兰克拉科夫举行。中国青海省可可西里获批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在申遗成功背后,苏建平负责完成的《可可西里地区生物资源考察报告》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份历时2年多完成的报告,以西北高原所近50年的研究基础为依托,全面、系统盘点了可可西里地区的生物资源系统。这份扎实、详尽的报告,成为打动世界专家的关键所在。

UUID: 866163dc-eb82-450a-bfa2-d0f06a552631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科学大院公众号-pdf2txt/2019年/2019-06-28_他走了,也带走了可可西里的谜题科学人.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8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