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落幕,考生们迎来了报志愿环节。有人称“考得好,不如报的好”,但当打开形形色色的专业名称列表,人们才发现这个至关重要的选择题并不好做。生命科学专业俗称生物专业,如今几乎每个高校都有设立。维基百科介绍说,生命科学广泛研究生命的所有方面,包括生命起源、演化、分布、构造、发育、功能、行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以及生物分类学等。
毫无疑问,在所有自然学科中,针对人类关于自我的种种疑问,生命科学能够提供最直接的答案,也帮助人类更好地认识和解释自然万物。随着生命科学在整个科学技术领域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强,从事以该专业为基础的职业,看上去是一件能够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意义非凡的事。那么,报志愿时,你会不会选择生命科学呢?看上去并不美。笔者身处生命科学领域十几年,听过太多各路吐槽和调侃,甚至不乏痛不欲生的个例。
槽点最集中的无外乎生物专业的就业。曾有媒体统计了2010年-2016年7年间各专业被列为“红牌”的次数,得出大学本科“高风险”的10大专业,即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月收入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专业——生物相关的三个专业,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生物工程,全部榜上有名,生物工程红牌率更是百分之百。然而,截至2016年,国内设置生物科学专业的高校有298所。
毫不夸张地说,每年有“海量”的生物专业毕业生,但由于相关研究在国内起步较晚,所带动的下游产业非常有限,导致与生物人才“对口”的就业岗位不好找。同时,有部分高校在设立生物专业的大潮中,盲目匆忙上马,师资、科研等软硬件都跟不上,毕业生就业会遇到更多困难。生命科学对专业技能要求非常高,大学只是基础中的基础,本科学历显然没有什么竞争力,好的就业机会很少,因此导致了大部分人选择继续深造提高学历。
如果想将来继续从事本专业,大约90%的本科毕业生都会选择继续深造。即使到了研究生,也只不过是一名相对熟练的操作工。真正完成了博士学习,才算是勉强跨进这个圈子了。博士就很稀有吗?在21世纪的头十年间,我国每年授予的博士数量都为20%的增长,毫不夸张地说,我国是世界上授予博士学位数量最多的国家。因面对有限的科研岗位,博士就业的竞争依然非常激烈,随时面临下岗的危险。即使就业,很多也是短期的博士后岗位。
其实这一尴尬局面也不仅是只有中国如此,哪怕产业链相对成熟的欧美地区,生物专业依然是就业困难户。曾有统计,英国生物学毕业生最常见的就业类别是“零售、餐饮行业的服务员和酒吧员工”,且比例高达21.9%。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曾在2015年做过统计,将近50%的生命科学博士会在毕业后的3年内做博士后。但博士后之后呢,能满足博士就业的终身教职比例正越来越少。终身教职僧多粥少,已是不争的事实。黎明前的黑暗。
虽然当前生物专业就业普遍不乐观,但我们必须看到,这一现状正在逐步改善。特别的,如果眼光不仅仅是局限于高校等科研单位,则会发现,天地还是相当广阔的。20世纪90年代,国家决定加速发展高级创新技术产业,如今已有超过100个国家级的高级创新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些园区中均涉及生物技术产业。
作为生物行业重要的一个部分,以生物医药为例,在政策层面上,国家在“十三五”期间大力鼓励生物技术药物的研发和注册,并帮助其加快进入国际市场。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我国生物医药行业企业个数在2012-2017年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其市场规模也呈不断上涨趋势。这只是生物行业的一个缩影,但也体现了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
其实,生物只是一个基础学科,随着整个生命科学和其他学科的大发展,将来的趋势是生物跟多种不同专业学科的交叉融合,比如生物与医药、与电化学、与能源、与机械等等。这些新兴的交叉学科将会创造出新的职业和新的产品,从而满足人们更高更精细的生产和生活需求。
随着国家对生物产业日益重视,大批海外高技术人才归国,企业研发能力逐步增强,资本投资日益增加,同时,也得益于数量庞大的生物技术人才,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生命科学整体行业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和完善,以此也会带动就业市场逐步向好。而放眼全球,生命科学仍然是科技发展的重要领域。
德勤(Deloitte)于近日发布了名为《2018年全球生命科学展望》的报告,其认为,生命科学行业将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继续蓬勃发展,伴随着各种颠覆性的新技术,整个生命行业将迎来新的变革性的机遇。不忘初心。面对这个让人爱之深恨之切的专业,究竟要不要入坑,确实因人而异。不过,在生命科学领域发挥重要贡献的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对探索生命真理的过程充满兴趣和热爱,并持之以恒地坚守初心。
大学专业选择固然重要,但长远来看,这也只是人生中的一个小风景。事实上,不同的专业只是通过不同的案例来训练相同的技能:让我们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如此螺旋式上升。因此,无论你是否中意自己将要面对的大学专业,只要掌握了其中通用的核心能力,未来一定不会负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