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半年,20后即将诞生,70、80后开始步入中年,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下降或遗传因素,这些中年人也迎来了他们的秃顶危机。秃顶令许多人惶惶不安,然而,在自然界中,“秃头”或者“秃身子”(体表缺少毛发)却常常具有不同的意义。
在我们熟知的哺乳动物中,真正体表无毛的其实非常少见。
驯化动物中缺乏体毛的也非常罕见,目前有斯芬克斯无毛猫、墨西哥无毛狗以及无毛豚鼠,但这些都是人类选育或驯化的结果,而非自然形成的秃头。真正野生的动物中,生活在水中的鲸豚类可以说是几乎真正的体表无毛,海牛和儒艮也可用算作接近无毛的哺乳动物。而陆地上无毛的哺乳动物,则当属非洲的裸鼹鼠。它们终身生活在东非地区的地下,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地下通道中生活,高度适应地下逼仄缺氧的环境。
地下的温度很稳定,所以它们不需要毛发来保持体温,体表近乎无毛赤裸。
在东亚文化圈中,最受人喜爱的“吉祥鸟”莫过于仙气十足的丹顶鹤。丹顶鹤的配色高端大气——全身以白色为主,只有次级飞羽和颈部、面部为褐色,头顶为朱红色,尤为显眼,“丹顶”鹤也因这抹朱红而得名。这块“丹顶”并非冠羽,而是一块裸露的皮肤,换句话说,丹顶鹤其实是“秃顶鹤”。这块秃顶的皮肤上没有羽毛,上面密布红色的肉突状疣粒,可能会勾起一些人的“密集物体恐惧症”。
自然界中最著名的“秃头”动物,当属秃鹫和兀鹫这些食腐的猛禽了。其实秃鹫并不是真正的秃头。如果仔细观察秃鹫的头部,你会发现它们的头顶、枕部和颈部是有短短的“头发”的,亚成年的秃鹫头顶的羽毛颜色较重,接近黑色,而成年秃鹫的“头发”则是浅褐色或者灰色,与身体的深褐色对比明显,远远看过去跟秃了一样,故此得名。但和它的近亲高山兀鹫相比,秃鹫的发量还是有优势的。
热带地区的另一类食腐鸟——秃鹳,就是这样。
秃鹳属的鸟有三种。最常见的是非洲秃鹳,我们经常在有关非洲的纪录片里看到它们——颈部粉红色,颈下有一个粉红色的喉嚢,雄性的喉囊更加显眼。另外两种是分布在南亚和东南亚的大秃鹳和小秃鹳。无论哪种秃鹳,它们共同的特征是接近全裸的面部和头部,在头顶和枕部有少量的绒羽,赤裸的脖子和头部,可以帮助它们散热。
秃鹳喜欢沼泽湿地环境,栖息于泥泞的浅水中的鲶鱼是它们喜爱的食物,裸颈还可以避免在捕鱼的时候沾湿羽毛,毕竟,本来无一毛,何处惹尘埃呀。
我们为什么不长毛呢?人类的身子并不秃,只是体表毛发稀疏纤细,所以看上去光溜溜。演化生物学家马克·佩葛认为,我们之所以光溜溜,原因跟裸鼹鼠有点相似,但又有点不同。和裸鼹鼠一样,我们也生活在群体里,所以也面临着寄生虫传染的问题。身上不长毛,方便除去体表的寄生虫。
另外,我们人类能用火,还能制造衣服,搭建草棚之类的简单建筑物,所以我们能把周围的温度,保持在一个人体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不需要浓密的毛发来保暖。这点也和住在地洞里的裸鼹鼠很相似。
讲了这么多自然界的“秃头”现象,其实只是想告诉大家,虽然头发稀疏让我们苦恼不已,但秃也可以成为演化中的一种优势。知道了这些,也许我们就能以一种更加乐观的心态,看待自己日渐后退的发际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