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黄赤蜻与黄蜻的科普介绍

作者: 深山虫吟

来源: 物种日历

发布日期: 2019-06-24

本文介绍了虾黄赤蜻和黄蜻两种蜻蜓,以及它们的幼虫水虿的生活习性和特征。通过详细描述水虿的形态、捕食方式和呼吸机制,展示了蜻蜓这一类生物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虾黄赤蜻(Sympetrum flaveolum)和黄蜻(Pantala flavescens)都是分布广泛的蜻蜓。同为蜻科的常见成员,这两者从外形到习性都比较相似。虾黄赤蜻颜色更加红一点,后翅基部有大片弥漫的黄色色块。它对繁殖水体的要求和黄蜻一样不怎么高,基本上常见的蜻蜓目都是这个特点,毕竟对水质要求高的动物都很难在人多的地方活下去。今天,我们来特别关注下蜻蜓宝宝们。

空中飞舞的蜻蜓虽然惹眼,但远远不是这类生物的全部,在水里度过漫长童年时光的蜻蜓稚虫——水虿[chài],也有着精彩的虫生。像其他蜻蜓一样,虾黄赤蜻是不完全变态昆虫,幼体和成体之间没有蛹作为过渡阶段。成体和幼体差别没有毛虫和蝴蝶那么大,但也不像蝗虫之类的陆生不完全变态昆虫那样成体幼体相差无几。为了适应水中的生活,水虿和蜻蜓在形态和行为上都有不小的差别。粗看起来,水虿大致像个没有翅膀的土肥圆版蜻蜓。

它们身上往往覆盖着一层藻类和沉积物,对自身来说当然是不错的伪装,就是看起来更加灰头土脸了。虽然乍看其貌不扬,和以高颜值闻名的蜻蜓天上水地下,但多加了解之后就会发现,它们的魅力完全不输蜻蜓。要说水虿最有特点的地方,就是它们折叠式的口器了。水虿有个非常长的下颚,不用的时候折叠在头部下方,当猎物进入射程以后会飞快地弹射出去将猎物拖到嘴边。锁定,出击,捕获——瞬间完成,水虿堪称水生昆虫里的豪杰。

对于比它们小个的水生动物来说,水虿是凶猛的猎手;不过与此同时,它们又是更大动物(比如掠食性鱼类)的猎物。为了躲避天敌,水虿通常会躲藏在泥沙下或者水草之中。除此之外,它们还留了一手秘密武器:“火箭”科技。这要从水虿的呼吸器官说起。此前介绍的豆娘是蜻蜓的近亲,它们的稚虫长得也很像,主要区别是豆娘稚虫的腹部末端有三片羽毛一样的鳃;而蜻蜓稚虫的鳃则藏在直肠里。

呼吸的时候,蜻蜓稚虫先将含氧的新鲜水吸入直肠,待到气体交换完成后再把水排出。需要快速脱离危险时,则会将直肠里的水一口气快速排空,就能把自己像火箭一样发射出去了。想要把水虿鉴定到种是件困难的事情,但是要看出它们是哪一个科的蜻蜓倒并不费事。虾黄赤蜻所属的蜻科(Libellulidae),水虿触角细长、身体短圆,下唇像面罩一样包住了半边脸。

伪蜓科(Corduliidae)的水虿往往和蜻科差别不大,较难分辨;有时需要靠比较腹部的棘刺来区分。大蜻科(Macromiidae)体型特别,腿非常细长,乍看有点像蜘蛛;喜欢栖息在水生植物间。额头前的尖角和小而凸起的眼睛也是其特点。大蜓科(Cordulegastridae)是一类体型巨大的蜻蜓,水虿也是一看就来者不善,非常粗壮健硕;下唇包住脸的“面罩”部分有很深的齿,看起来犬牙交错。

另一方面,大蜓需要干净清凉的溪水才能生活,它们的水虿有时需要好几年才能羽化,和虾黄赤蜻比起来又是十分脆弱的蜻蜓,往往只有在偏远的山区才能一睹风采。蜓科(Aeshnidae)可能是水虿里的颜值担当,经常在记录片里出镜——这和它们相对活泼大胆,不像其他水虿那样喜欢把自己埋起来也有关系。它们身体修长,长着短短的触角和大眼睛,比其他水虿更像蜻蜓。

此外,蜓科的下唇是平铺在下巴上的,没有前面几科的“面罩”结构。上文的下唇结构图和捕食动图里的水虿就都是蜓科的。春蜓科(Gomphidae)体型多样,从修长的纺锤形到身体宽扁拟态落叶的都有;但都有一个共同点——膨大的触角。转眼间又到了蜻蜓飞舞的季节,但和蜻蜓的美丽邂逅并不一定来自空中。

大家如果在晚上经过水边,不妨扫一眼周围露出水面的植物和石头;说不定就会目击水虿蜕变成蜻蜓,从海军调任到空军的就职现场呢。

UUID: 7dc371cd-de06-4c01-bc4e-368d416556dd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物种日历公众号-pdf2txt/2019年/2019-06-24_用直肠呼吸的它告诉你,究竟什么叫长得科幻.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9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