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候选院士的心里话

作者: 李晗冰

来源: 知识分子

发布日期: 2019-06-21

文章通过一位候选院士的视角,深入探讨了院士评选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院士评选对学术生态的破坏、对同龄人关系的负面影响,以及院士评选过程中的烦心事和当上院士后的特殊待遇。文章最后提出了对院士评选制度的改革思考和个人的纠结。

两年一次的两院院士遴选,正在进行中。前段时间中国工程院公布了进入第二轮评审的候选人名单,又在圈内引发不大不小的轰动。落选的自然不乐,入选的是不是就感觉很爽?日前,笔者和一位入围第二轮的候选院士聊天,听他谈了自己的切身感受。他的话自然只是一家之言,也许情绪还有些偏激,但反映的问题却值得思考。

一些科学家评上院士,好多事情都变了。

工程院第二轮候选名单公布后,一些同学朋友给我发微信“祝贺”,弄得我哭笑不得。从我自己的亲身感受来讲,一旦评上院士,好多事情都起了变化。第一,有些科学家一旦选上院士,人都变得不一样了,连脾气、做派都变了,到哪儿都指手画脚,感觉自己非常牛。第二,评院士破坏了正常的学术生态。在院士面前,非院士的科研人员,大多毕恭毕敬、唯唯诺诺。很多人反过来还会主动讨好院士,起码不敢得罪他们。

因为院士具有除了有分配资源的话语权,还有推荐权、投票权。第三,评院士把同龄人的关系搞坏了。本来,同一研究领域的四五个人,水平、年纪差不多,如果没有评院士这回事,大家都是同行,平等讨论、合作,相处得很好。

评院士的烦心事。按理说评院士最重要的当然是看学术,但实际操作并不是这样。学术上你肯定不能太差,但到一定阶段后,其他因素就起作用了了。

像在圈子里的人缘啊,如果有个得力的院士帮你撑腰,结果肯定不一样;如果你是领导、掌握资源、影响力大,肯定有优势啊。为了评院士,要花很多功夫做这些事情。每两年折腾一次,准备材料、找人推荐、拜访托请……上一次如果没评上,下一次还要从头再来,把整个人搞的心浮气躁,难以安心做科研。

当上院士待遇太好了。10多年前我刚回国的时候,经常听到有人说:如果我今天评上院士,明天死都可以。我就很好奇:为什么在国内大家把当院士当成这么大的一个事,甚至当成人生的奋斗目标?如果你有本事,应该去好好做研究、争取拿诺贝尔奖啊,怎么当院士就成了人生理想呢?这么多年下来,我理解了:在中国,尽管水平差不多,但当不当院士差别太大。换句话说,在中国当院士实在是待遇太好了。

院士评选怎么改?我有时候就想:院士评选对中国的科技发展,究竟好处在哪儿、坏处在哪儿?想来想去,我是感觉,很可能坏处挺大,甚至大于好处。从我自己的经验看,这几年院士崇拜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更严重了,院士变得越来越吃香、影响越来越大。院士评选出路到底在哪里?自己还要不要继续随大流?不随大流行不行?我自己也很纠结。

UUID: 3e68381e-5faa-474c-bec7-e2be205f2462

原始文件名: /home/andie/dev/tudou/annot/AI语料库-20240917-V2/AI语料库/知识分子公众号-pdf2txt/2019年/2019-06-21_一位候选院士的心里话.txt

是否为广告: 否

处理费用: 0.0042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