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1979年创刊。试刊的第一期先于第一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卷(1980)出版,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第一本出版物。今年是《百科知识》创刊40周年,作为《百科知识》创刊编辑成员之一,应约写一篇有关《百科知识》创刊时期的纪念文章,我责无旁贷。岁月匆匆,悠悠往事依然浮现在我脑海。我想以时序的片断式回忆讲述给广大读者以及仍在这个岗位上奋斗的同事们。
初创时期的《百科知识》团队回忆还要从我调入《百科知识》编辑部时谈起。1979年秋,我经卢鼎霍先生推荐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工作。时任出版社副社长兼任《百科知识》主编的刘尊棋把我留在了他领导的编辑部,从此开始了我编辑工作的生涯。总社当时没有固定的社址,总部设在史家胡同17号,下属部门分散在市内的东西南北13个地方,被当时编辑们雅称为“十三陵”。
出版社借地东总部胡同美术出版社的中院内,设立三个部门:科学技术部、《百科知识》编辑部及图书馆。《百科知识》就在这里创刊。
《百科知识》编辑部设在一间不足30平方米的东厢房内。主编刘尊棋是我国著名的新闻家,1930年开始从事新闻工作,曾任外文局的副局长。副主编顾家熙曾是《人民日报》新闻部主任,编辑部主任符家钦曾为外文出版社编辑,编辑周绍昌曾为《人民画报》社文字编辑。
另外,编辑梁从诫(梁思成、林徽因之子)是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的高材生,编辑易小冶(江姐的儿媳)是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高材生。科技组长朱新民原为《自然辩证法》报的主编,编辑程育滋原为《世界知识》出版社编辑。再有就是当时不懂编辑工作的我,以及当时还是编务的两个小青年:王昕若和郑季功。从我列出的编辑部初创人员来看,编辑部编辑力量是雄厚的,水平也是一流的。
我来编辑部时,《百科知识》已试刊了三期,正酝酿第四期的选题会。这是我第一次参加选题会,但只做旁听,进行学习和体验。
选题会由刘老主持,大家报选题,各抒己见,主要是介绍选题的梗概和刊出的意义。会议是平和而有争论的,有时也有否定和批评,但看得出大家都是为了保证杂志质量。我关注选题和作者,如有秦麟征院士撰写的《计算物理学》、许德珩的《在五四运动的激流中》、吴阶平院士的《器官移植》以及周汝昌的《椽笔谁能写雪芹》等。
初来《百科知识》编辑部,我没有发稿的任务,经常同技术编辑“下厂”。印制在《人民日报》社印刷厂,我在这里看懂了怎样用活铅字排版,如果排字不当怎样改版,甚至如何“核红”定版工作。有一次我从印厂归来,梁从诫笑眯眯地对我说:“明白了吧!开始我也不知道怎样才能把手写的文章印刷成出版物的,原来是活字码上去的。”也许很多读者不知道,《百科知识》确实是从铅字排版走过来的。
1979年冬,《百科知识》编辑部搬到了史家胡同17号。小院位于史家胡同深处,不通公共交通,上班的交通工具都是骑车代步,就连69岁的刘老也是如此。没有食堂,大家都自带饭盒,到中午11点左右在西厢房内的煤气灶大蒸锅内加热。此时期刊已由试刊改为正式出版。文理各占一半。科技组组长朱新民分管哲学和技术科学,易小冶负责数学、物理、化学,我负责天文、地理、生物。由此,我开始了真正的编辑工作。
1979年年底征订数下来,《百科知识》月发行40万册,在全国各类期刊发行量中名列前茅。编辑们欢呼雀跃,欣喜之情无以言表。
1980年,我组的最值得纪念的一篇文章是王选院士撰写的《印刷技术的光电时代》,这是他领导的激光照排系统的前期研制工作,这项技术研制成功后推广至世界,沿用至今。1983年,“特异功能”风潮席卷全国。
国内有科研单位和高校都对这个“课题”开展了研究,甚至钱学森院士在《自然杂志》上也发文将其列为“神经科学”。《百科知识》编辑经常参加全国各种学科的学术研讨会,届时很多与会作者建议《百科知识》刊登他们对特异功能的研究成果,《百科知识》编辑都婉言谢绝。《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副主任、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的于光远先生撰文批判特异功能,认为它是伪科学,希望《百科知识》刊登。
《百科知识》编辑部认为,特异功能存在争论,当代科学不能证明它是科学的,也不能证明它是伪科学,《百科知识》应该对此保持中立。不久国家科委发文指示:停止特异功能的宣传,准许研究,有成果只能在学报上发表,有关特异功能的争论才告一段落。从这件事可以看出,《百科知识》当时的办刊原则是不跟风,不追热点,只登有明确科学定论的知识,从而在科普刊物中确立了它科学性、权威性的地位。
1984年,《百科知识》人事变动,刘老已到总社领导《不列颠百科全书(简明版)》的翻译工作。梁从诫调总社任文学艺术编辑部副主任,顾家熙调到总社审读室,易小冶出国深造,符家钦已被任命为知识出版社的主任。留守的只有包括我、王昕若在内的几个人,人员空缺,只好重新组建编辑团队。此时,《百科知识》编辑部迁到外馆东街总社。不久,北京大学天体物理专业毕业生蔡中和李颖到科技组任编辑。
从外地支教回来的林知恩调到科技组任编辑。地震出版社副主任杜述胜来《百科知识》任社科组组长。此外,社科组除了王昕若外,还有北大哲学系毕业生王琰。
1985年,总社任命我为《百科知识》副主任,负责全面工作。这时《百科知识》的办刊方针是:宣传当代最新知识,介绍最新的科研成果,设定读者为高中以上文化水平。文章要求权威性、科学性、准确性、可读性。
编辑们在四性上是下了功夫的,刊物在社会上也有一定影响,征订数一直稳定在20万册左右。作者们和广大读者把《百科知识》定位为“高级科普”,特色为文理合编,这在当时是全国独一无二的。
那时,《百科知识》有名的作者数不胜数:有著名学者季羡林、张岱年、冯友兰、周有光、俞平伯、汤一介等,以及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钱伟长、华罗庚、吴文俊、苏步青、李国平、谈家桢、贝时璋、张文裕、朱洪元……“863”计划的倡导者王大衍、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也不只一次为《百科知识》撰文。“两弹元勋”于敏、彭桓武、钱三强、周光召、朱光亚、陈能宽……也为《百科知识》留下了他们的墨迹。
岁月如梭,往事如昨。今天《百科知识》已走过四十年。《百科知识》的创刊老人刘尊棋、顾家熙、符家钦、梁从诫已经仙逝,关裕伦、易小冶、李颖、郑季功已远在他国。我已步入耄耋之年,仍时常阅读《百科知识》。在这个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百科知识》已焕然一新,祝愿年轻的编辑将《百科知识》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