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在年轻一代中国人心中,要么唤起童年“冬至饺子夏至面”的美好回忆,要么唤起高中地理“求某地太阳高度角”的恐惧。其实,对季节变化敏感,不是中华文化特有的现象。作为北半球白昼时间最长,南半球白昼时间最短的一天,夏至不仅在中国被列入二十四节气,在其他文化中也会被庆祝。
在欧洲大部分地区,六月下旬的仲夏节,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如今的仲夏节,常被人认为与纪念施洗者圣约翰的“圣约翰节”是同一个节日。实际上,欧洲庆祝夏至的习俗,比基督教历史还要久远,至少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早期。所以,仲夏节与圣约翰节的庆祝活动,相比宗教庆典,更类似于集体狂欢。
在法国北部村庄Jumieges,人们用模仿祭祀的方式庆祝夏至。
从中世纪起,到十九世纪中叶,每年6月23日晚上,当地的“绿狼兄弟会”都会选举出一位新头领。这位头领得戴着绿色的帽子,带领兄弟会成员集体到教堂唱诗、做弥撒,为第二天的圣约翰节祷告。离开教堂后,“绿狼兄弟会”的成员开始第二轮庆祝,围着篝火跳舞,唱赞美诗,等快到午夜的时候,兄弟会成员要假装把头领扔进篝火里面去烧,以表达对太阳和火的崇拜。这些歌舞庆祝活动,将作为圣约翰节的一部分,一直延续到24日。
在整个欧洲,仲夏节都与狂欢、净化相联系,莎士比亚的喜剧《仲夏夜之梦》(A Midsummer Night’s Dream)中也提到“Why, this is very midsummer madness”,似乎夏至这天,再疯狂的举动都合情合理。在紧邻波罗的海的爱沙尼亚,仲夏庆典同样是披着圣约翰节外衣的一场狂欢。
与中世纪的法国人类似,爱沙尼亚人也会围着篝火通宵跳舞,而这种风气,在一个叫Kihnu的岛上最为盛行。
Kihnu岛位置偏僻,只有580名居民,平时就靠打鱼维持生计,但在夏至晚上可就没那么安静。除了跳舞、酗酒、烤肉、跳火堆这些常见的狂欢项目,Kihnu的居民们还会焚烧使用过的木质渔船。按照人类学家弗雷泽在《金枝》里的说法,通过用篝火焚烧木船,可以驱除渔业的风险,保护渔民安全。
加拿大西部的萨斯喀彻温省靠近北极圈,所以白昼时间最长的夏至,被当地的印第安克里族认为是一年的开始。萨斯喀彻温省的草原上,有用来推算夏至、冬至日期的卵石阵,克里族认为这些石阵是由人类以外的生物修建的。尽管没人知道石阵的确切来历,克里族也已经搬离草原上的帐篷,普遍接受了西方历法,但他们还是会在夏至日前,聚集到这些卵石阵附近。
世代以来,克里族人一直在这天站在山丘上,面朝“死者的国度”所在的南方,用一种叫“太阳舞”的仪式纪念死者、庆祝夏至、为新的一年祈祷。这样的庆祝活动,有时会一直持续到七月中旬。
东亚文化圈里的中、日、韩三国,对节气的理解差别不大,都与“阴阳运行”相联系。农历五月被认为是阴阳转化的夏至月,按照《礼记·月令》的说法,是“阴阳争,死生分”的月份,所以端午节在东亚三国,文化意义与欧洲狂欢、驱邪的仲夏节差不多。不过,由于日本传统信仰中的天照大神是一位太阳神,因此即使东亚地区夏至节的地位基本被端午取代,但日本各地在夏至日当天,还是会举办盛大的“夏至祭”庆祝仪式。
一般来说,生活在高纬度地区和农耕文明区的人们,对夏至的到来会更敏感一些,但由于殖民活动,特定的夏至的习俗也会被传播到世界的其他地区。起源于欧洲的圣约翰节,被葡萄牙人传播到巴西之后,与当地民俗融合,形成了巴西六月节。六月节是巴西最重要的冬季节日,庆祝活动从6月13日一直延续到七月中旬。狂欢主要由篝火、四对舞、露天音乐会组成,在有些地区,还有赤脚走炭火、举办假婚礼等活动。
玉米制品是节日的传统食物,这体现出巴西六月节与南美洲传统丰收庆典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