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年前的今天,中国第一颗氢弹在罗布泊上空爆炸成功,一时间,举国沸腾。今年1月,“中国氢弹之父”在京去世,一代巨星就此陨落。一句嘱托,许下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人心。国士无双,民族脊梁,深切缅怀于敏先生!忆昔峥嵘岁月稠,朋辈同心方案求,亲历新旧两时代,愿将一生献宏谋;身为一叶无轻重,众志成城镇贼酋,喜看中华振兴日,百家争鸣竞风流。
这是中国“氢弹之父”于敏先生在73岁时所作七言律诗《抒怀》,也是于老平凡而伟大一生的真实写照。
亲历民族苦难,励志报效国家。于敏先生1926年8月,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现天津市),知名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2019年1月16日病逝于北京,享年九十三岁。他出身于草根家庭,从小就过目不忘,具有同龄人望尘莫及的聪慧,数理化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他的童年是在沦陷区的天津度过的,那段生活给他留下惨痛印象,也形成了先天的民族忧患意识,这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学科学爱科学,从事科学研究报效祖国、振兴中华的宏远志向。
国产土专家一号,盛年展露头角。1951年起于敏先生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从事核理论研究工作。
他在国内率先开展原子核物理理论研究,在物理学报上发表了多篇论文,与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并与北京大学杨立铭教授编辑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原子核理论专著《原子核理论讲义》。作为一个未曾留过学的权威物理学家,于敏先生开创性的原子核理论,钱三强称赞他的工作“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中国氢弹之父,峥嵘岁月献身使命。
上世纪60年代初,于敏先生参加到代号为“中子物理研究小组”的工作中,开展氢弹的基础研究。这一转变,影响了他的一生,他回忆说,“我曾经想过,等突破氢弹原理,我国自己有了氢弹以后,再回去搞基础科学研究。但是,世事难料,事不由人,一干就是40年,我几乎一生都从事我国的核武器研制事业了”。
在氢弹突破中,他组织领导攻关小组发现了实现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起了关键作用,被称为中国氢弹之父。
矢志科研终不悔,甘作崛起铺路石。
当我们在读于老这首诗时,不难发现,“忆昔峥嵘岁月稠,朋辈同心方案求”是于敏先生及科研院的理论队伍在探索、攻克氢弹设想和途径时,“或日夜奋战在计算机房,或在办公室加班加点,每到晚上,科研大楼灯火辉煌”的写照,更是百日奋战时激情和艰辛岁月的浓缩,“大家前后在上海连续奋战了100个日日夜夜,终于形成了一套从原理到结构的基本完整的理论方案。
这是充满激情和艰辛的一段岁月,也是每一位参加这段工作的科研人员难以忘怀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