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由此开辟。70年前的那个“今天”,积贫积弱、百废待兴;70年后的这个“今天”,国富民强、百业俱兴。共和国艰辛探索,矢志不渝,攻坚克难,谱写了壮丽史诗,创造了人间奇迹。回望70年,一个个历史瞬间让人心潮澎湃,一个个高光时刻足以彪炳史册。
为此,本刊记者集体采写“70年,70个瞬间”,作为共和国70年华诞的献礼。
1987年12月11日,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办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1届全体会议上,我国的长城、故宫、敦煌莫高窟、泰山、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等6处遗产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30多年后的今天,我国已有53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6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世界自然遗产13项,在世界遗产名录国家中排名第二。不仅如此,我国还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遗产类别最齐全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拥有世界自然遗产13项,位居第一。
对今天的国人来说,世界遗产早已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它已经走进大众的生活,深刻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发展。
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大会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并于1978年建立了《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也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迄今为止最为成功的国际文化合作项目。
1984年,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教授到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第一次知道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他感到,中国历史悠久,有无数极其珍贵的文化遗址和著名的风景胜地,完全可以加入这个公约,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侯仁之很快起草了有关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提案,并与阳含熙、郑孝燮、罗哲文3位全国政协委员一道将提案提交到了1985年召开的全国政协六届三次会议上,提案最终被采纳。1985年12月12日,我国正式加入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公约》,由此参与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保护运动中去。
1987年3月10日8时56分,一个特殊的新生儿在“北医三院”诞生。
那一刻,产房外已经站满了各大媒体的记者,产房内67岁的妇产科专家张丽珠教授正在亲自为这个初生女婴进行详细的检查。张教授首先观察婴儿外表是否正常,又对孩子全身进行了触摸式检查,最后,终于露出笑容。这个女婴就是中国第一例试管婴儿,她的名字叫郑萌珠。张丽珠教授则是“中国的试管婴儿之母”,她怀抱孩子的瞬间定格,成为张教授最广为流传的照片。
中国大陆第一例成功的试管婴儿,意义非常重大,郑萌珠的降生给无数因不孕不育而需要帮助的中国人带来了希望。
1988年10月16日凌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总控室灯火通明,科学家们屏息凝神,5时56分,我国第一座高能粒子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开启了首次对撞实验,实验非常成功!当时,《人民日报》报道称,“这是我国继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人造卫星上天之后,在高科技领域又一重大突破性成就”。
面对微观的粒子世界,科学家一直在寻找揭示其真相的手段,高能粒子加速器就是观察微观世界的“显微镜”,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便是一种大型高能粒子加速器。在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小说《三体》中,曾经描绘过一个场景,三体人入侵地球,首先控制了地球上所有高能粒子加速器,结果导致地球科技发展陷入了停滞,人类文明深陷泥沼。没有了高能粒子加速器,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吗?
小说中的场景有些极端,但也从侧面说明了高能物理学和粒子加速器的巨大影响力,这些大型的科学装置的确是当今物理学取得突破的关键一环。我们熟悉的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李政道都是粒子物理学领域的科学家。2012年,欧洲科学家凭借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发现“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粒子,也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相关科学家则获得了201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