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逛逛”“只买一瓶酱油”,这是进超市前最鲜艳的flag。不过这也不是你意志力和消费欲的锅。商品好不好是一回事,卖不卖出去、能买多少出去,又是另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
门口推上一辆购物车,让我们走进超市这个营销学的大展馆,去看看哪些地方在引诱我们的钱包(明明不买东西,要啥购物车)。
听!超市在放什么音乐!音乐的确会影响人的行为,你利用音乐抖腿甩头,超市利用音乐赚更多的钱。拿葡萄酒来举例子。研究者在英国一家超市的货架上放了很多葡萄酒,这些酒的价格、知名度、风味都差不多,不同的是这些葡萄酒一半来自法国,一半的产地是德国。
按照常理来说,两款酒的销售应该没啥差别,但音乐表示不同意:如果超市里放了法兰西风味儿的音乐,法国葡萄酒的销量就会猛增,差不多有德国葡萄酒销量的五倍;要是换成了德国啤酒节上的音乐,德国葡萄酒的销量就会实现反杀。
音乐的速度,控制你的脚步。速度慢的音乐,比如《月亮代表我的心》(邓丽君原版的!
),顾客走动的速度也会变慢,在店里待的时间也因此变长,如果这是一家奢侈品店或者高档餐厅,就更可能延长顾客的消费时间,不停挥金剁手。但是我们来到的大众超市和餐厅并不是奢侈品专柜,因此你听到的音乐,一般节奏都还挺快。虽然没有加单客消费金额的buff,但有让顾客走动速度和用餐速度加快的作用,潜台词大概是“赶紧挑完结账,还有人要来”。回忆一下你在便利店和快餐店听到的音乐,对上了吗?
挑货别偷懒。戴上耳塞杜绝超市音乐的影响,我们开始用眼睛观察。超市商品摆放有一个黄金原则:你最容易拿到的东西,就是超市老板最想让你买的东西。而最容易拿到的位置有这么几个:刚进超市时看到的大型陈列、或者跟视线平行的货架,一般来说也就是货架第二层、第三层的位置。
有人在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的两家超市实验了一下:在店里卖24种味道差不多的薯片,分别摆在离地面24厘米、123厘米和173厘米的货架上,过一段时间就换换各种薯片的摆放位置,然后测试其中一个特定品牌薯片的销售量。嗯,摆在123厘米高货架上的时候,特定薯片的销量就会明显变好,这个高度对应的也就是货架的第二层第三层左右。
上面说的是实验,而在现实生活的超市里,老板放在这个位置想让你买的,绝对不是做实验的薯片,而可能独家代理的品牌、自有品牌,也可能是利润率比较高的东西,或者……这个商品快到保质期了也说不定。总之记住了,容易看到和拿到的东西都是超市想卖的,而不是你最需要的,往上往下多找找比较省钱。
啊,对了,超市想要卖给小朋友的东西,像很甜的饼干、花花绿绿的橡皮泥这些,很可能放在他们方便看到的高度,不想被孩子缠着买东西的话,那你就只能抱着娃逛超市了。
警惕数字“9”。仔细想想,有太多的商品的价格是以“9”结尾的,想不起来的话,可以随便打开一个购物app看看。满屏的9毛。0.9块和1块、3.9毛和4块,在数学上的差异并不大,但对顾客的影响……就大了去了。
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的人,习惯从左到右阅读(为什么呢?给自己挖个坑),所以价格的第一个数字对我们影响最大了,这个数字决定了我们要买的五花肉是99块一斤,还是10块一斤——这就是为什么比起5块钱的啤酒,大家会更愿意买4.99块的冰啤酒,因为“4”看上去总比“5”便宜嘛。
也有人认为,比起实际价格的变化(比如优惠力度),顾客对价格结尾的几个数字更敏感,如果价格以“9”结尾,顾客就会觉得享受了优惠,不管这个优惠是不是真的:万一是把4.5块的冰啤酒涨价到4.9块呢?
尽管对于“9”的魔力来源还没有公认的说法,但事实确实是惊人又好笑的。在一个研究中,研究者随机寄了不同版本的服装目录给客户,一个版本的目录里包含了整数的价格,后一个版本包含了0.99收尾的价格——没错,收到后一个版本的客户更愿意下单,服装公司还因此多赚了8%。
在另一个研究中,把一件衣服的价格从34美元提高到了39美元,结果购买量上升了三分之一,相比之下,把价格从34美元提高到44美元却没有啥差异。祝我们都不要落入“9的陷阱”。
但说实话,我在过去一年里也只去过三次实体超市,其中一次还是跟父母买年货,不过记着这些知识,以后带着孩子孙子买年货还是有用了。你更需要担心的,恐怕还是马上会到来的618电商大促销,戳这里学习一下保个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