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父亲节了。你或许听过身边当妈妈的人抱怨,觉得自己是“丧偶式育儿”。男性在家庭生活中的缺位,似乎成了常态。今天要讲的这些动物,可能会令从小都在问“爸爸去哪儿”的人羡慕不已。
如果你是一只大耳狐(Otocyon megalotis),除了拥有可爱的大耳朵、美味的白蚁,还有大量的与爸爸亲密相处的时间。世界上只有约10%的哺乳动物中父亲会定期抚育后代,大耳狐就是其中之一。大耳狐爸爸在育儿上非常投入,它们在窝附近照看宝宝的时间比妈妈还多。这些毛茸茸的爸爸几乎参与了育儿的每一个环节:梳理幼崽的柔滑皮毛,与宝宝嬉戏,教它们用蝙蝠翼形状的耳朵来追踪陆地昆虫。
大耳狐父亲照看幼崽的时间比母亲的投入程度或食物的充足程度更能预测幼崽的存活率。爸爸(至少在这个物种里)很重要。可是,是什么决定了父亲是否会投入呢?解释父亲的育儿行为是件困难的事,不过据科学家说,大多父亲的育儿行为可以归结为一些大脑的基本变化。
因为成为父亲的过程不像成为母亲那样伴随着许多生理性变化,所以父亲行为的生物与化学基础依然有些神秘。然而,最近的发现表明,在脊椎动物中,好爸爸的配方其实非常简单:像妈妈一样思考。“当雄性成为父亲后,(它们的脑部)变得更像雌性。”威斯康辛州国家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的灵长类生物学家与心理学家托尼·齐格勒(Toni Ziegler)说。
这些变化包括几种对大脑影响巨大的激素分泌增加,包括催产素、雌激素、催乳素、血管加压素。催产素在亲子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宝宝出生后的几天。雌激素与催乳素在帮爸爸准备好照顾宝宝上大有用处。其实,雄性的身体会给现有的资源分配新的用途,来让它们有照顾后代的效果。
最好的父亲育儿示范不在哺乳动物里。实际上,和鱼类相比,哺乳类爸爸该感到羞愧。诚然,大多数鱼类不会养育它们的后代,鱼卵通常被释放到广阔的水域中,但是在那20%会抚育后代的鱼类中,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鱼类是只由雌性照料的。在养育后代的鱼类中,高达50%的鱼是由单身爸爸养大的——包括《海底总动员》里的小丑鱼。
所以,也许在动物中父亲育儿少见并不奇怪。然而有一点是清楚的:如果动物是单偶制,出现父亲抚育行为的可能性就会大幅增加。长期配偶制增加了后代亲子关系的确定性,因此雄性更有动力投入。但是,理由不止这一个。减轻妈妈的负担意味着它的产后恢复时间会明显缩短。有爸爸在身边,它更容易恢复过来,开始狩猎,或者在附近巡回排除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