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严寒冷冽时期的藏北,一个八人科考队出征了,执行丝路环境专项暨第二次青藏科考,任务是测量空白湖泊的水深、水质以及获取水样和沉积物样品。他们辗转那曲市多个区、县,体验了大风雪、冰铠甲、午夜漂,感受到风力真是可怕的力量——风季强风,湖上掀白浪,陆上携沙尘。
10月23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湖泊与环境变化课题组的五名湖泊科考队员从北京部出发,成员包括领队马庆峰、陈浩、张润、刘翀和朱少航。初上高原,大家当天一般会选择休息、适应,饮食清淡。24日和25日两天紧张准备,核验测湖仪器、厨具家当、宿营装备和生活物资。10月26日装完车,队伍出发,一行八人,此时加入两个小车司机陈师傅、李师傅,他们都是老高原了,还有一个卡车司机杨师傅。
因为人少,任务繁重,卡车司机额外被我们雇佣提供劳力。
课题组分配给此次的测湖任务十分明确,获取那曲地区八个资料缺乏的中型湖泊的详细水深资料,以便评估湖泊水量,进而借助遥感资料建立水量波动序列,同时测量湖泊水质参数。测湖,操作很简单,传统上是人工测量,现在出现无人船测量。
人工测量,需要一艘载人橡皮艇,包括船用发动机、导航设备等,然后搭载测深仪器,国内常用的仪器是劳伦斯LOWRANCE,也有更大型的仪器,如中海达或南方测绘的设备。实践表明,劳伦斯测深仪在高原测湖中更方便、快捷,小巧耐用(平面尺寸如IPad),简单易用,零下十几度仍然可以正常工作,又具有GPS导航功能。
而且,由于波束角大,它可以承受高达10节以上的船速,也就是说非常有利于青藏高原大中型湖泊的快速密集测量。高原的湖泊尤其冬季湖泊每天基本会起风浪,容许的安全工作时间很短。
测湖的另一个前提工作是设计测深线路,这基本参照具体湖泊的湖岸地形和想要达到的密度,还要考虑下湖点的位置。一般在所有湖泊中,会保证湖盆长轴方向的中央测线。此次藏北测湖,几个湖泊的平均测线长度在70公里左右,最短的是42公里,最长的是95公里。单条测线最长的记录是在巴木措,25公里,逆风的话需要跑2个多小时,平浪走也要一个多小时。
除了测量水深外,还要测量水质水化学,比如水温、盐度、电导率、PH值等参数,目前流行的做法是使用便携式水质多参数仪(YSI)现场测量,再回到实验室导出数据,核查数据。进一步取样,使用抓斗获取表层沉积物,用以分析底质理化性质。一般为了提高效率,我们常常同时放出两艘船,一大一小,大船跑线,小船取样。尽管如此,工作并非计划得那么顺利。我们开玩笑说:测湖工作,也是看天吃饭的活儿。
10月26日周五傍晚,队伍到达那曲,办理了那曲林业局的手续。从10月27日到11月10日的15天时间内,测湖队共完成七个湖泊的测量和取样工作,其中有三个大湖泊是夜晚上湖,午夜或凌晨靠岸:一次是在安多县懂错,18:00上湖,23:30靠岸;一次是在蓬错,22:00上湖,04:30靠岸;一次是在巴木措,大船21:40上湖,03:00靠岸,小船22:00上湖,01:30靠岸。
之所以这样,因为白天西风太强劲,风浪太大。夜晚比较平静,或者相对浪小。
10月27日,第一天,错鄂湖,暴风雪、冰铠甲。第二天,乃日平措,西北风、强风浪、船灌水、卡车陷……初来乍到,天气变化多端,令人猝不及防。虽然出发前我们对那曲冬季野外已经打了预防针,不过连续两天下来,陡然觉得“那曲野外苦呀,凛冽西风冷!天气越加寒冷,晚上零下十几度。”这是队员陈浩在日志里的感慨。
错鄂测湖当天中午找路时开始下了小雪,赶到湖边卸车,风已经很紧,湖边是软沙地,大车不敢靠近,所有设备需要人力抬到湖边。装船完毕,西北风推着巨浪就扑向岸边,下湖点在东北岸,风浪巨大。
10月30日下午赶到错那湖西岸宿营,因为天气太好,无风少云,天空蓝色如洗,湖水蓝得明净,马队长当即决定先上湖。我们输入完控制点,17:00乘大船出发了。18:45靠岸,测线32公里。
我们在东北岸惊异发现有浮冰,近岸一公里已经结冰,水温3.4℃,水深3.5米,西岸的水温则为9.0℃。西部水温高,东部水温低,但是在中北部湖区,水温适中,水深5-6米,出现了测湖队员们所见最多的赤麻鸭群,成千上万,行船所过,万翼齐飞,鸣声交错,场面极其壮观(见视频)。这里是它们的聚集区。
11月1日向西,进入大山里,没有信号。我们一路上目睹和感受西风雪国,“今天进山,暂时失踪。西风吹不走,严寒冻未死。山深不知处,只在羌塘中。”11月2日到4日,懂错,西北风、强风浪、夜上湖。11.5-11.6蓬错,沙尘暴,吹帐篷,迷人眼;夜上湖,凌晨回,低气温。这两个湖扎营六天,我们深刻感受到班戈县林业局工作人员说的“风季”强风,湖上掀白浪,陆上携沙尘——风力真是可怕的力量。
11月7日,队伍派出大船由小车拉着测量西北山那边的达如错,前一天探路,我们看到这个不大的峡谷地形的湖泊的滔天波浪,动人心魄(见视频)。工作队下午17:00左右上湖,21:30靠岸,风浪不小,但完成任务。
11月8日上午从蓬错撤营,在北拉镇大家饱饱地吃了一顿面,下午在巴木措北岸、西北岸广阔的草原和湖滩迷失路线,始终找不到合适的下湖点。巴木措很深,湖水是深蓝色的,南部乌蓝乌蓝,但西北多浅滩。
9日从班戈赶到巴木措南岸,扎营。下午派出去一条大船,但傍晚遇大浪而回,两个人外套结成厚厚的冰铠甲,队员张润鞋子进水。晚饭后,营地似乎风平浪静,于是队伍再出发,22:00左右,两艘船。船工和队员们纷纷加衣服,里外套层——马队长说自己穿了三层冲锋裤,两层冲锋衣+羽绒服,这晚他亲自率领大船测深。
这种穿法,足以抵抗北方任何城市冬天的严寒,但在海拔4600米的藏北湖上,冬夜里,一旦暴露户外超过两个小时,腿上还是感觉凉气逼人,膝盖冰冷。
11月10日周六从巴木措撤营到那曲,夜晚到达。11月11日一大早,队伍从那曲赶回拉萨,出那曲向南,109国道上遭遇大雪转大风雪,道路积雪、结冰,下坡路遇见三处车辆侧翻或滑到沟里,一辆救援的警车也滑到路基下。四野茫茫,天地素裹。本来预计6个小时到拉萨,结果晚上七点才到当雄,邻近午夜回到拉萨。总结此次藏北测湖,最难忘的经历和景象:那曲雪,安多月,错鄂浪,错那鸟,懂错风,蓬错沙和巴木蓝。
那曲科考,我们作为科考人用行动表明了迎难而上的态度和精神,算不上继承老一辈科学家的探险精神,但新时代的青年也是好样的。我们是科考人:拉萨感冒,那曲发烧,硬是抗住了。嗓子发炎,鼻内充血,愣是习惯了。手上打钻划了几处伤口,盐水浸渍,一个个愈合了……我们是,藏北野人,高原硬汉。以此献给所有参加二次科考的人们,他们是当今最可爱的人之一。